中文摘要 | 第1-11页 |
英文摘要 | 第11-15页 |
第一章 综述 | 第15-49页 |
1 胶原蛋白 | 第15-21页 |
·胶原蛋白概述 | 第15页 |
·胶原蛋白的结构 | 第15-18页 |
·胶原蛋白的生物学功能 | 第18页 |
·胶原蛋白的应用 | 第18-20页 |
·化妆品 | 第18页 |
·保健品及食品 | 第18-19页 |
·医药及医疗 | 第19页 |
·生物医学材料 | 第19页 |
·仿生力学 | 第19-20页 |
·研究用途 | 第20页 |
·类人胶原蛋白 | 第20-21页 |
·动物提取胶原蛋白的缺陷 | 第20页 |
·基因重组技术生产胶原蛋白的国际研究现状 | 第20-21页 |
·类人胶原蛋白的优势 | 第21页 |
2 高密度发酵 | 第21-33页 |
·高密度发酵的影响因素 | 第23-27页 |
·营养源 | 第23-24页 |
·生长抑制物 | 第24-25页 |
·氧的供需状况 | 第25-26页 |
·温度 | 第26-27页 |
·pH值 | 第27页 |
·补料-分批发酵的补料方式 | 第27-28页 |
·微生物反应动力学 | 第28-33页 |
·细胞生长动力学 | 第30-31页 |
·底物消耗动力学 | 第31-32页 |
·产物形成动力学 | 第32-33页 |
3 代谢通量分析 | 第33-36页 |
·代谢通量(MFA)分析方法 | 第33-35页 |
·大肠杆菌生长和表达外源蛋白的初级代谢相关途径的代谢通量分析 | 第35-36页 |
4 蛋白质的分离提取 | 第36-40页 |
·蛋白质纯化依据 | 第36-38页 |
·蛋白质沉淀 | 第38页 |
·离子交换层析 | 第38-39页 |
·凝胶过滤层析 | 第39-40页 |
5 本研究的目的、意义及内容 | 第40-42页 |
·目的与意义 | 第40-41页 |
·实验内容及拟解决的问题 | 第41-42页 |
参考文献 | 第42-49页 |
第二章 实验材料与方法 | 第49-57页 |
1 菌种 | 第49页 |
2 试剂 | 第49-50页 |
·种子培养基 | 第49-50页 |
·发酵培养基和补料培养基 | 第50页 |
·主要试剂 | 第50页 |
3 主要仪器和设备 | 第50页 |
4 实验方法 | 第50-52页 |
·种子培养 | 第50-51页 |
·补料-分批培养 | 第51页 |
·不同控氧方式对发酵的影响 | 第51页 |
·周期操作对发酵的影响 | 第51页 |
·产物的粗分离 | 第51页 |
·批量离子交换层析 | 第51-52页 |
·凝胶过滤层析 | 第52页 |
5 分析方法 | 第52-55页 |
·细胞生长 | 第52页 |
·细胞浓度 | 第52页 |
·葡萄糖浓度 | 第52页 |
·乙酸含量 | 第52页 |
·NH_2-R的测定 | 第52页 |
·质粒稳定性 | 第52页 |
·细胞活性检测 | 第52页 |
·类人胶原蛋白表达量 | 第52-53页 |
·总蛋白含量的测定 | 第53页 |
·类人胶原蛋白的检测 | 第53-55页 |
·定性测定 | 第53页 |
·定量测定 | 第53-55页 |
参考文献 | 第55-57页 |
第三章 控氧方式对细胞生长和类人胶原蛋白表达的影响 | 第57-66页 |
1 控氧方法 | 第57-58页 |
·反馈调控 | 第57页 |
·增加罐压 | 第57-58页 |
·富氧通气 | 第58页 |
2 结果与讨论 | 第58-64页 |
·不同控氧方式对细胞生长的影响 | 第58-61页 |
·细胞密度和比生长速率 | 第58-60页 |
·细胞得率系数和乙酸生成 | 第60-61页 |
·不同控氧方式对目标蛋白表达的影响 | 第61-64页 |
3 结论 | 第64页 |
参考文献 | 第64-66页 |
第四章 周期操作对细胞生长类人胶原蛋白表达的影响 | 第66-73页 |
1 周期操作对细胞质粒稳定性的影响 | 第66-67页 |
2 周期操作对细胞生长的影响 | 第67-68页 |
3 周期操作对细胞活性的影响 | 第68-69页 |
4 周期操作对类人胶原蛋白表达的影响 | 第69-70页 |
5 结论 | 第70-71页 |
参考文献 | 第71-73页 |
第五章 诱导条件的优化 | 第73-78页 |
1 诱导时机对类人胶原蛋白表达量的影响 | 第73-74页 |
2 乙酸含量对类人胶原蛋白表达量的影响 | 第74-75页 |
3 诱导强度对类人胶原蛋白表达量的影响 | 第75页 |
4 结论 | 第75-76页 |
参考文献 | 第76-78页 |
第六章 高密度发酵的动力学研究 | 第78-96页 |
1 实验数据 | 第78-79页 |
2 分批培养阶段 | 第79-81页 |
3 补料培养阶段(诱导前) | 第81-87页 |
·模型Ⅰ( Monod方程) | 第81-83页 |
·模型Ⅱ(Contois方程) | 第83-84页 |
·模型Ⅲ | 第84-87页 |
4 诱导阶段 | 第87-93页 |
·模型Ⅰ(部分相关模型) | 第87-90页 |
·模型Ⅱ(带有产物抑制的细胞生长和产物表达模型) | 第90-93页 |
5 结论 | 第93-95页 |
参考文献 | 第95-96页 |
第七章 高密度发酵表达类人胶原蛋白的代谢通量分析 | 第96-112页 |
1 代谢网络的确定 | 第96-97页 |
·代谢网络的选择原则 | 第96页 |
·碳源初级代谢网络的确定 | 第96-97页 |
2 代谢流的分析方法 | 第97-99页 |
3 大肠杆菌生长期的代谢流分析 | 第99-109页 |
·细胞元素组成及结构大分子单体的需求 | 第99页 |
·生物合成前体流量的计算 | 第99-101页 |
·代谢通量分析 | 第101-109页 |
·诱导前补料培养期不同控氧方式下细胞的代谢通量分析 | 第101-103页 |
·诱导前补料培养期周期操作下细胞的代谢通量分析 | 第103-106页 |
·诱导后不同控氧方式下细胞的代谢通量分析 | 第106-107页 |
·诱导后周期操作下细胞的代谢通量分析 | 第107-109页 |
4 结论 | 第109-110页 |
参考文献 | 第110-112页 |
第八章 类人胶原蛋白的分离纯化 | 第112-117页 |
1 批量离子交换层析 | 第112-114页 |
·离子交换树脂及缓冲体系的选择 | 第112-113页 |
·离子强度的选择 | 第113页 |
·进料蛋白浓度的选择 | 第113-114页 |
2 凝胶过滤层析 | 第114-115页 |
3 纯化结果 | 第115页 |
4 结论 | 第115-116页 |
参考文献 | 第116-117页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 第117-119页 |
致谢 | 第11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