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语 | 第7-8页 |
中文摘要 | 第8-11页 |
Abstract | 第11-14页 |
引言 | 第15-24页 |
1.间歇性theta节律刺激(intermittent theta burst stimulation,i TBS)的作用机制及其在脑卒中后上肢运动功能障碍中的应用 | 第15-17页 |
2.电针治疗脑卒中后运动功能障碍的机制和进展 | 第17-19页 |
3.本研究的假设 | 第19-20页 |
参考文献 | 第20-24页 |
第一部分 iTBS结合电针调节健康人运动皮质兴奋性的作用及机制 | 第24-52页 |
1.研究对象 | 第24-25页 |
1.1 受试者来源 | 第24页 |
1.2 纳入标准 | 第24页 |
1.3 排除标准 | 第24-25页 |
1.4 剔除与脱落标准 | 第25页 |
1.5 样本量的确定 | 第25页 |
2.研究方法 | 第25-35页 |
2.1 设计类型 | 第25-27页 |
2.2 技术路线 | 第27-28页 |
2.3 干预方案 | 第28-32页 |
2.4 观察指标 | 第32-33页 |
2.5 不良事件观察 | 第33页 |
2.6 观测时间点的规定 | 第33页 |
2.7 统计分析方法 | 第33页 |
2.8 质量控制 | 第33-34页 |
2.9 伦理原则 | 第34-35页 |
3.试验结果 | 第35-51页 |
3.1 试验完成情况及一般资料 | 第35-37页 |
3.2 电生理试验结果 | 第37-44页 |
3.3 fMRI指标结果 | 第44-51页 |
3.4 不良事件分析 | 第51页 |
4.小结 | 第51-52页 |
4.1 电生理试验结果小结 | 第51页 |
4.2 fMRI试验结果小结 | 第51-52页 |
第二部分 iTBS结合电针对脑卒中偏瘫上肢疗效的初步研究 | 第52-59页 |
1.研究对象 | 第52-53页 |
1.1 病例来源 | 第52页 |
1.2 纳入标准 | 第52页 |
1.3 排除标准 | 第52-53页 |
1.4 剔除与脱落标准 | 第53页 |
1.5 样本量的确定 | 第53页 |
2.研究方法 | 第53-56页 |
2.1 设计类型 | 第53-54页 |
2.2 技术路线 | 第54页 |
2.3 治疗方案 | 第54-55页 |
2.4 观察指标 | 第55页 |
2.5 不良事件观察 | 第55页 |
2.6 统计分析方法 | 第55页 |
2.7 质量控制 | 第55页 |
2.8 伦理原则 | 第55-56页 |
3.试验结果 | 第56-58页 |
3.1 研究对象基本情况 | 第56页 |
3.2 一般资料及治疗前的组间差异 | 第56-57页 |
3.3 各组治疗前后的差异比较 | 第57-58页 |
3.4 不良事件分析 | 第58页 |
4.小结 | 第58-59页 |
讨论 | 第59-64页 |
1.电针对运动诱发电位的影响 | 第59-60页 |
2.个体对NIBS的差异性响应 | 第60-61页 |
3.iTBS结合电针对运动皮质兴奋性的影响 | 第61-62页 |
4.iTBS结合电针对脑卒中后上肢运动功能障碍的疗效 | 第62-64页 |
创新点 | 第64-65页 |
结论 | 第65-66页 |
致谢 | 第66-67页 |
参考文献 | 第67-70页 |
附录一 文献综述 theta节律刺激的作用机制及其在脑卒中后运动功能康复中的应用 | 第70-79页 |
参考文献 | 第75-79页 |
附录二 硕士期间公开发表论文 | 第79-90页 |
附录三 试验仪器与研究照片 | 第90-93页 |
附录四 伦理审查批件 | 第93-9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