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4页 |
Abstract | 第4-7页 |
前言 | 第7-9页 |
一、乡城流向型流动人口概念的界定 | 第9-20页 |
(一) 流动人口的涵义 | 第9-10页 |
(二) 乡城流向型流动人口概念的界定 | 第10-11页 |
(三) 研究背景 | 第11-18页 |
1、发达国家的人口流动特点 | 第11-13页 |
2、发展中国家的人口流动特点 | 第13-15页 |
3、建国后我国人口流动状况及制度回顾 | 第15-17页 |
4、流动人口发展趋势 | 第17-18页 |
(四) 问题的提出 | 第18-20页 |
二、文献综述 | 第20-24页 |
(一) 国外文献综述 | 第20-21页 |
1、二元经济发展理论关于人口迁移与城市化动力的论述 | 第20-21页 |
2、M.P托达罗的乡村——城市劳动力转移的经济行为模型 | 第21页 |
(二) 国内文献综述 | 第21-24页 |
三、研究人口流动的几种相关理论 | 第24-32页 |
(一) 推拉理论的提出 | 第24-25页 |
(二) 成本——效益理论 | 第25-26页 |
(三) 人口再分布理论 | 第26-27页 |
(四) 20世纪下半叶西方国际迁移理论 | 第27-29页 |
(五) 国内流动人口管理模式理论 | 第29-32页 |
1、削弱城市“拉力”的“三论” | 第29-30页 |
2、管理模式的三种理念 | 第30-32页 |
四、与乡城流动人口管理相关问题研究 | 第32-37页 |
(一) 户籍制度 | 第32-33页 |
(二) 公民合法权利 | 第33-35页 |
(三) 城市化战略 | 第35-37页 |
五、现行乡城流动人口管理方式研究 | 第37-48页 |
(一) 成都市金牛区乡城流动人口特征分析 | 第37-42页 |
1、数量特征 | 第37页 |
2、人口学特征 | 第37-38页 |
3、居住特征 | 第38-39页 |
4、获得工作途径特征 | 第39页 |
5、职业选择和劳动强度 | 第39页 |
6、经济收入特征 | 第39页 |
7、文化心理特征 | 第39-41页 |
8、其它特征 | 第41-42页 |
(二) 乡城流动人口管理现状与存在的问题 | 第42-48页 |
1、管理现状 | 第42-43页 |
2、存在的问题 | 第43-46页 |
3、金牛区流动人口管理面临的新挑战 | 第46-48页 |
六、结论:新型乡城流动人口的管理模式——“金牛模式”的建设 | 第48-55页 |
(一) 新型乡城流动人口管理模式所应遵循的价值取向 | 第48-50页 |
1、转变管理方式要以市场化为目标取向 | 第48-49页 |
2、转变管理方式要以流动人口服务为基本宗旨 | 第49-50页 |
3、转变管理方式要以教育流动人口为重要环节 | 第50页 |
(二) 新型乡城流动人口管理模式——“金牛模式”的建立 | 第50-55页 |
1、调整社区、整治环境,加强流动人口聚居地规划建设 | 第50-51页 |
2、理顺条块关系,构建流动人口管理服务链 | 第51页 |
3、实行“以房管人”,依法加强对房屋中介与房屋出租的管理 | 第51页 |
4、建立社区品质考评体系,提高流动人口管理服务成效 | 第51-52页 |
5、加强流动党、团员的组织回归,建设基层“政治堡垒” | 第52页 |
6、主导流动人口群团的正面建设,遏止不良势力 | 第52页 |
7、依法加强职业介绍与单位用工的管理 | 第52页 |
8、广泛开展民间公约活动,引导流动人口自律 | 第52-53页 |
9、建立公民荣誉评授机制,实现流动人口的文化治理 | 第53页 |
10、实行落地签证制度,完善流动人口“准入”登记程序 | 第53页 |
11、严格执行金牛区流动人口管理服务模式基本流程 | 第53-55页 |
参考文献 | 第55-57页 |
后记 | 第57-59页 |
研究生在校期间的科研成果 | 第5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