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 绪论 | 第1-26页 |
·客运专线建设背景 | 第10-14页 |
·国外高速铁路(客运专线)发展概况 | 第10-12页 |
·国内客运专线建设背景 | 第12-14页 |
·客运专线客运站运输组织模式及问题的提出 | 第14-18页 |
·客运专线客运站运输组织模式 | 第14-15页 |
·问题的提出 | 第15-17页 |
·客运专线客运站通过能力概述 | 第17-18页 |
·国内外研究现状分析 | 第18-24页 |
·研究现状 | 第18-19页 |
·现有计算方式及适应性分析 | 第19-24页 |
·本文研究的主要目标、内容和方法 | 第24-26页 |
·研究目标 | 第24-25页 |
·研究内容 | 第25页 |
·拟采取的研究方法、技术路线 | 第25-26页 |
第2章 客运站的布置及对通过能力的影响分析 | 第26-42页 |
·客运专线客运站的基本图型 | 第26-31页 |
·《京沪暂规》推荐的客运专线客运站基本图型及问题分析 | 第26-28页 |
·客运专线客运站基本图型的选用分析 | 第28-31页 |
·客运专线车站的布置及其对通过能力的影响分析 | 第31-42页 |
·中间站的布置及其对通过能力的影响分析 | 第31-34页 |
·始发(终到)站的布置及其对通过能力的影响分析 | 第34-40页 |
·接轨站布置站型及其对通过能力的影响分析 | 第40-42页 |
第3章 客运专线车站作业特点及时间参数的确定 | 第42-55页 |
·客运专线列车在站作业特点及相关问题分析 | 第42-45页 |
·客运专线列车在站作业特点分析 | 第42页 |
·客运专线列车在站折返模式分析 | 第42-44页 |
·客运专线客运站到发线的固定占用原则 | 第44页 |
·客运专线列车在站作业径路 | 第44-45页 |
·客运专线客运站作业特点及主要内容分析 | 第45-46页 |
·中间站 | 第45-46页 |
·有折返列车的中间站 | 第46页 |
·中心站 | 第46页 |
·客运专线客运站上旅客列车作业时间的确定 | 第46-55页 |
·占用咽喉时间标准的确定 | 第47-49页 |
·占用到发线时间标准的确定 | 第49-53页 |
·《京沪暂规》确定的各项作业时间标准 | 第53-55页 |
第4章 数学模型的建立 | 第55-78页 |
·客运专线客运站通过能力影响因素及分析 | 第55-58页 |
·符号定义 | 第58-59页 |
·咽喉通过能力模型 | 第59-69页 |
·作业进路的优化 | 第59-67页 |
·咽喉通过能力模型 | 第67-69页 |
·到发线通过能力模型 | 第69-75页 |
·到发线合理使用的因素分析 | 第69-73页 |
·客运专线客运站到发线通过能力模型 | 第73-75页 |
·客运站通过能力模型 | 第75-78页 |
·车站同方向同时接发车的约束 | 第75-76页 |
·客运专线列车在站作业径路的约束 | 第76-77页 |
·客运专线客运站通过能力模型的建立 | 第77-78页 |
第5章 客运专线客运站通过能力仿真分析 | 第78-96页 |
·客运专线客运站通过能力算法框图 | 第78页 |
·车站线路配置图的描述方法 | 第78-81页 |
·系统的描述及仿真的推进 | 第81-84页 |
·客运专线客运站作业系统的描述 | 第81-82页 |
·系统仿真的推进 | 第82-84页 |
·程序流程图 | 第84-88页 |
·主程序流程图 | 第84-85页 |
·ARRIVE子程序流程图 | 第85-87页 |
·DEPART子程序 | 第87-88页 |
·算例分析 | 第88-96页 |
结论 | 第96-99页 |
致谢 | 第99-100页 |
参考文献 | 第100-106页 |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的论文及科研成果 | 第10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