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GIS的淮南市水环境规划
| 摘要 | 第1-8页 |
| Abstract | 第8-9页 |
| 1.前言 | 第9-15页 |
| ·我国水环境概况 | 第9-10页 |
| ·环境规划的一般概念 | 第10-11页 |
| ·环境规划的含义 | 第10页 |
| ·环境规划的作用 | 第10页 |
| ·环境规划的内容 | 第10-11页 |
| ·环境规划的类型 | 第11页 |
| ·环境规划的原则 | 第11页 |
| ·水环境规划的一般概念 | 第11-13页 |
| ·水环境规划的发展概况 | 第13页 |
| ·水环境规划的研究进展 | 第13页 |
| ·论文的研究内容、拟解决的主要问题和技术路线 | 第13-15页 |
| ·研究内容 | 第13-14页 |
| ·拟解决的主要问题 | 第14页 |
| ·技术路线 | 第14-15页 |
| 2.地理信息系统及其应用概要 | 第15-24页 |
| ·地理信息系统定义 | 第15页 |
| ·GIS的功能和特点 | 第15-17页 |
| ·GIS功能 | 第15-16页 |
| ·GIS特点 | 第16-17页 |
| ·GIS在国内外的研究现状 | 第17-18页 |
| ·GIS在水资源和水环境规划中的应用 | 第18-21页 |
| ·国内应用现状 | 第18-19页 |
| ·国外应用现状 | 第19-20页 |
| ·存在问题 | 第20页 |
| ·发展趋势 | 第20-21页 |
| ·组件GIS | 第21-24页 |
| ·传统GIS的困境 | 第21页 |
| ·组件GIS的特点 | 第21-22页 |
| ·组件GIS的开发 | 第22页 |
| ·MapObjects介绍 | 第22-24页 |
| 3.研究区环境概况 | 第24-28页 |
| ·自然环境概况 | 第24-26页 |
| ·地理环境 | 第24页 |
| ·气象环境 | 第24页 |
| ·水文 | 第24-25页 |
| ·水资源 | 第25-26页 |
| ·社会环境概况 | 第26-28页 |
| ·城市现状 | 第26-27页 |
| ·环境基础设施 | 第27页 |
| ·社会经济发展 | 第27-28页 |
| 4.水环境规划地理信息系统简介 | 第28-43页 |
| ·水环境规划地理信息系统概述 | 第28-30页 |
| ·系统服务对象 | 第28页 |
| ·系统主要开发工具 | 第28页 |
| ·系统主要特点 | 第28-30页 |
| ·系统的基本功能 | 第30-43页 |
| ·系统主界面 | 第30页 |
| ·图形的基本操作 | 第30-32页 |
| ·属性数据与空间数据关联 | 第32-35页 |
| ·空间信息查询功能 | 第35-41页 |
| ·地图输出 | 第41-43页 |
| 5.基于GIS的水环境评价与预测 | 第43-61页 |
| ·废水污染源现状 | 第43-45页 |
| ·基于GIS的主要污染源评价 | 第45-48页 |
| ·评价标准 | 第45-46页 |
| ·污染物等标污染负荷Pi | 第46页 |
| ·等标污染负荷模型 | 第46页 |
| ·污染源评价结果 | 第46-48页 |
| ·基于GIS的水质现状综合评价 | 第48-51页 |
| ·评价标准 | 第49页 |
| ·污染因子 | 第49页 |
| ·评价方法 | 第49-51页 |
| ·综合污染指数模型 | 第51页 |
| ·水质现状评价结果 | 第51-55页 |
| ·水质功能类别 | 第52页 |
| ·主要污染物 | 第52-55页 |
| ·评价结果动态查询 | 第55页 |
| ·基于GIS的废水总量预测 | 第55-61页 |
| ·预测方法 | 第55-58页 |
| ·预测模型 | 第58-59页 |
| ·预测结果分析 | 第59-61页 |
| 6.基于GIS的水环境功能区划 | 第61-72页 |
| ·区划原则 | 第61-62页 |
| ·区划方法 | 第62页 |
| ·水质管理目标 | 第62页 |
| ·水环境功能区划分类别及执行标准 | 第62-64页 |
| ·水环境功能区划 | 第64-66页 |
| ·地表水系区划 | 第64页 |
| ·水环境功能区域范围 | 第64页 |
| ·水质监测断而设置 | 第64-66页 |
| ·功能区环境质量分析 | 第66-70页 |
| ·功能区达标状况分析 | 第66-68页 |
| ·功能区未达标状况分析 | 第68-70页 |
| ·功能区区划成果图 | 第70-72页 |
| 7.基于GIS的水环境容量的确定 | 第72-81页 |
| ·水环境容量的影响因素 | 第72-73页 |
| ·河流水环境容量的确定方法 | 第73页 |
| ·水环境容量数学模型的确定 | 第73-77页 |
| ·淮河干流水质模型 | 第73-75页 |
| ·基于GIS的一维水质模型 | 第75-76页 |
| ·湖泊水质模型 | 第76-77页 |
| ·基于GIS的湖泊水质模型 | 第77页 |
| ·功能区水环境容量 | 第77-81页 |
| ·淮河淮南段水环境容量 | 第77-78页 |
| ·湖泊水环境容量 | 第78-81页 |
| 8.水环境规划措施探讨 | 第81-87页 |
| ·概述 | 第81页 |
| ·人工湿地污水处理系统 | 第81-84页 |
| ·人工湿地的历史与发展现状 | 第81-82页 |
| ·人工湿地污水处理系统的技术特征 | 第82-83页 |
| ·淮南市湿地和采煤沉陷区状况 | 第83-84页 |
| ·清洁生产概念 | 第84-87页 |
| ·清洁生产定义 | 第84-85页 |
| ·清洁生产的内容 | 第85页 |
| ·实施清洁生产的基本途径 | 第85-86页 |
| ·淮南市实施清洁生产状况 | 第86-87页 |
| 9.结语 | 第87-89页 |
| ·主要成果 | 第87-88页 |
| ·不足之处 | 第88-89页 |
| 参考文献 | 第89-95页 |
| 致谢 | 第95-96页 |
| 附表 | 第96-11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