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1页 |
英文摘要 | 第3-6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6-9页 |
·论文课题的提出 | 第6-7页 |
·静态电压稳定与负荷特性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7-8页 |
·本论文的工作 | 第8-9页 |
第二章 电压稳定分析与负荷静态特性 | 第9-15页 |
·电压失稳的分类 | 第9-10页 |
·电压稳定的静态分析方法 | 第10-12页 |
·灵敏度分析法 | 第10页 |
·潮流多解法 | 第10-11页 |
·最大功率法 | 第11页 |
·特征值或奇异值法 | 第11页 |
·模式分析法 | 第11-12页 |
·电力负荷模型的定义与分类 | 第12页 |
·静态电压稳定分析中的常用负荷模型及其评价 | 第12-13页 |
·负荷特性对静态电压稳定的影响 | 第13-15页 |
第三章 北京电网静态电压稳定性评估 | 第15-37页 |
·引言 | 第15-16页 |
·北京电网现状 | 第15页 |
·分析的对象和采用的数据 | 第15-16页 |
·分析计算使用的程序 | 第16页 |
·确定整个北京地区电网电压稳定的有功裕度 | 第16-18页 |
·确定系统关键节点 | 第18-26页 |
·基于局部有功裕度的分析方法 | 第18-21页 |
·基于电压裕度指标分析方法 | 第21-23页 |
·基于灵敏度分析方法 | 第23-24页 |
·关键母线的确定 | 第24-25页 |
·关键母线选取结果 | 第25-26页 |
·确定系统关键线路 | 第26-35页 |
·支路参与系数P_(ij) | 第26-27页 |
·线路停运导致低电压指标L_V | 第27-29页 |
·支路稳定评估值L_Z | 第29-33页 |
·确定系统关键线路的方法 | 第33-34页 |
·关键线路选取结果 | 第34-35页 |
·关键区域划分 | 第35-37页 |
·确定关键区域的方法 | 第35页 |
·关键区域选取结果 | 第35-37页 |
第四章 北京电网负荷静态特性对电压稳定性的影响评估 | 第37-42页 |
·负荷模型不同时北京电网的有功裕度 | 第37-38页 |
·负荷特性对节点电压稳定性影响的评估 | 第38-42页 |
第五章 电力电子技术的应用对负荷特性影响初探 | 第42-53页 |
·引言 | 第42页 |
·扰动发生装置简介 | 第42-46页 |
·扰动发生装置原理 | 第42-43页 |
·装置样机的实现 | 第43-44页 |
·几类典型扰动的实现 | 第44-45页 |
·实验应用示例 | 第45-46页 |
·典型电力电子负荷概述 | 第46-47页 |
·变频驱动调速简介 | 第46页 |
·电子镇流器日光灯简介 | 第46-47页 |
·开关电源简介 | 第47页 |
·负荷特性的测量和合成 | 第47-48页 |
·静态电压稳定的研究 | 第48-52页 |
·9 节点系统 P-V 曲线的计算 | 第48-49页 |
·9 节点系统 V-Q 曲线的计算 | 第49页 |
·北京电网P-V 曲线的计算 | 第49-51页 |
·北京电网V-Q 曲线的计算 | 第51-52页 |
·总结 | 第52-53页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第53-54页 |
·本论文的结论 | 第53页 |
·后续工作的展望 | 第53-54页 |
参考文献 | 第54-56页 |
致谢 | 第56-57页 |
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 | 第5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