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木龙书》研究
| 第1章 引言 | 第1-18页 |
| ·何谓木龙 | 第9-14页 |
| ·木龙释义 | 第9-11页 |
| ·清口木龙 | 第11-14页 |
| ·研究背景及现状 | 第14-16页 |
| ·研究目的 | 第16-17页 |
| ·论文结构 | 第17-18页 |
| 第2章 《木龙书》的版本流传 | 第18-27页 |
| ·《木龙书》版本流传 | 第18-22页 |
| ·各书著录 | 第18页 |
| ·李昞、高斌其人 | 第18-19页 |
| ·《木龙书》版本 | 第19-20页 |
| ·各本收藏情况 | 第20-22页 |
| ·《木龙书》成书年代考 | 第22页 |
| ·他书关于木龙的记载 | 第22-27页 |
| ·《清河县志》 | 第22-23页 |
| ·《河工器具图说》 | 第23-24页 |
| ·《南河成案》 | 第24-25页 |
| ·《续行水金鉴》 | 第25页 |
| ·《南河图说》 | 第25-27页 |
| 第3章 《木龙书》的内容结构 | 第27-32页 |
| ·《木龙书》总体结构 | 第27-31页 |
| ·《御制木龙诗》 | 第27-28页 |
| ·《恭迎圣驾南巡诗》 | 第28页 |
| ·《木龙颂》 | 第28页 |
| ·《木龙图说》 | 第28-29页 |
| ·《木龙成规》 | 第29-30页 |
| ·《木龙纪略》 | 第30页 |
| ·《题咏》 | 第30-31页 |
| ·《跋》 | 第31页 |
| ·《黄大王事迹全志》 | 第31-32页 |
| 第4章 木龙形制 | 第32-51页 |
| ·木龙各构件 | 第32-43页 |
| ·木龙全图 | 第32-33页 |
| ·木龙底层并二、三层横梁式 | 第33-34页 |
| ·第四、五层龙骨边骨式,第六、七层横梁式 | 第34-35页 |
| ·第八层密铺纵木式,第九层横梁二木排扎式 | 第35-36页 |
| ·天平架式 | 第36页 |
| ·地成障式 | 第36-37页 |
| ·系缆直柱式 | 第37-38页 |
| ·天戗式 | 第38-39页 |
| ·地犁式 | 第39页 |
| ·眠车式 | 第39-40页 |
| ·大戗式 | 第40页 |
| ·逼水木式 | 第40-41页 |
| ·水闸式 | 第41-42页 |
| ·股车式 | 第42页 |
| ·辘轳架式 | 第42-43页 |
| ·冰滑式 | 第43页 |
| ·《木龙成规》所载木龙形制 | 第43-49页 |
| ·龙身各面层 | 第43-46页 |
| ·工料价值 | 第46-47页 |
| ·木龙形制 | 第47-49页 |
| ·木龙的沿革 | 第49页 |
| ·李约瑟理解的木龙形制 | 第49-51页 |
| 第5章 木龙治河实践 | 第51-57页 |
| ·木龙创制的背景 | 第51-52页 |
| ·历次治河实践 | 第52-57页 |
| ·清口北岸陶庄 | 第52-53页 |
| ·安东西门及他处险工 | 第53-55页 |
| ·添建木龙工程 | 第55-57页 |
| 第6章 结论 | 第57-61页 |
| ·木龙治河功效 | 第57-59页 |
| ·木龙与埽工的比较 | 第57-59页 |
| ·陶庄积土 | 第59页 |
| ·评价 | 第59-61页 |
| 参考文献 | 第61-64页 |
| 致谢 | 第64页 |
| 声明 | 第64-65页 |
| 附录A 《木龙书》注释 | 第65-88页 |
| A.1 木龙书总目 | 第65页 |
| A.2 御制木龙诗 | 第65页 |
| A.3 恭迎圣驾南巡诗 | 第65-67页 |
| A.4 恭进木龙颂 | 第67-68页 |
| A.5 木龙说 | 第68-71页 |
| A.6 题定河工木龙成规 | 第71-80页 |
| A.7 木龙纪略 | 第80-81页 |
| A.8 木龙题咏 | 第81-87页 |
| A.9 跋 | 第87-88页 |
|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 第8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