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前言 | 第1-20页 |
·引言 | 第8-9页 |
·文献综述 | 第9-16页 |
·结缕草再生体系的建立 | 第9-11页 |
·以成熟胚为外植体的再生体系建立 | 第10-11页 |
·以幼穗、幼果、匍匐茎等为外植体的再生体系建立 | 第11页 |
·结缕草遗传转化 | 第11-14页 |
·原生质体转化法 | 第11-12页 |
·农杆菌介导转化法 | 第12-13页 |
·基因枪法 | 第13-14页 |
·结缕草应用生物技术培育新品种的研究 | 第14-16页 |
·应用转基因技术培育结缕草新品种所要解决的问题 | 第16页 |
·建立结缕草高效再生体系 | 第16页 |
·加强结缕草遗传转化系统的研究 | 第16页 |
·CBF1及PSAG12-IPT基因功能 | 第16-18页 |
·存在问题与展望 | 第18页 |
·本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第18-20页 |
第二章 成熟胚为外植体的结缕草组织培养再生体系的建立 | 第20-30页 |
·材料与方法 | 第20页 |
·结缕草材料 | 第20页 |
·方法 | 第20-21页 |
·愈伤组织诱导 | 第20页 |
·愈伤组织的继代 | 第20页 |
·诱导分化 | 第20-21页 |
·植株再生 | 第21页 |
·植株移栽 | 第21页 |
·结果与分析 | 第21-25页 |
·结缕草愈伤组织诱导 | 第21-23页 |
·去除外稃与不去外稃成熟胚愈伤组织的比较研究 | 第21页 |
·不同2,4-D浓度对成熟胚愈伤组织诱导的影响 | 第21-22页 |
·脯氨酸对愈伤的作用 | 第22-23页 |
·不同ABA浓度继代培养基对结缕草成熟胚愈伤组织状态及分化能力的影响 | 第23页 |
·不同继代培养基对胚性愈伤组织发生的影响 | 第23-24页 |
·不同激素配比对胚性愈伤组织分化的影响 | 第24-25页 |
·问题与讨论 | 第25-30页 |
·结缕草种子的消毒与处理 | 第25-26页 |
·渗透压对愈伤组织诱导的影响 | 第26页 |
·脯氨酸愈伤组织诱导的影响 | 第26-27页 |
·结缕草愈伤组织继代中愈伤状态的调整 | 第27页 |
·关于外源激素的作用 | 第27-29页 |
·2,4-D | 第27-28页 |
·6-BA | 第28页 |
·ABA | 第28-29页 |
·结缕草下胚轴建立植株再生体系的可能性 | 第29-30页 |
第三章 结缕草遗传转化体系的建立及转耐寒、抗衰老基因研究 | 第30-55页 |
·基因枪转化法 | 第30-41页 |
·实验材料 | 第30页 |
·转化所用的重组质粒(图13) | 第30页 |
·仪器设备和所用试剂 | 第30-31页 |
·培养基的名称及配方 | 第31页 |
·实验方法 | 第31-37页 |
·受体准备 | 第31-34页 |
·筛选的压的确定 | 第34页 |
·转化体筛选和植株再生 | 第34页 |
·转基因植株的分子检测(PCR及RT-PCR检测) | 第34-37页 |
·结果与分析 | 第37-38页 |
·除草剂Glufosinate愈伤组织选择压的确定 | 第37-38页 |
·再生苗筛选压的确定 | 第38页 |
·问题与讨论 | 第38-41页 |
·结缕草的遗传转化受体 | 第38页 |
·影响结缕草基因枪法转化效率的 | 第38-40页 |
·共转化 | 第40-41页 |
·农杆菌介导法 | 第41-50页 |
·实验材料 | 第41页 |
·双元表达载体构建 | 第41页 |
·实验方法 | 第41-46页 |
·重组质粒DNA的提取和纯化(3 .1.6.1.1) | 第41-42页 |
·P3301-IPT-Nos质粒转化农杆菌菌株 | 第42-44页 |
·农杆菌介导的结缕草的转化 | 第44-45页 |
·转化方法的优化 | 第45-46页 |
·转化体筛选和植株再生 | 第46页 |
·分子检测(PCR及RT-PCR检测)(同3.1.6.5) | 第46页 |
·结果与分析 | 第46-49页 |
·构建双元表达载体P3301-IPT-Nos | 第46-47页 |
·转化方法的优化 | 第47-49页 |
·农杆菌转化的抗性筛选及抗性愈伤组织分化苗 | 第49-50页 |
·转基因植株的分子检测结果 | 第50-51页 |
·转基因植株的PCR检测 | 第50页 |
·转基因植株的RT-PCR检测 | 第50-51页 |
·问题与讨论 | 第51-55页 |
·结缕草遗传转化中存在的问题 | 第51-52页 |
·提高转化效率的途径 | 第52-53页 |
·受体系统的完善 | 第52页 |
·AS(乙酞丁香酮)对转化的影响 | 第52页 |
·转化后恢复培养 | 第52页 |
·抗性愈伤的筛选 | 第52-53页 |
·提高抗性愈伤出苗率的措施 | 第53页 |
·基因枪法与农杆菌介导法的比较 | 第53-55页 |
第四章 结论 | 第55-61页 |
附图说明 | 第61-62页 |
参考文献 | 第62-68页 |
缩写词 | 第68-69页 |
致谢 | 第6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