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 绪论 | 第1-20页 |
1.1 课题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第10-11页 |
1.2 课题研究的历史及现状综述 | 第11-18页 |
1.2.1 非线性稳定问题研究综述 | 第11-14页 |
1.2.2 强度稳定综合理论的产生和发展 | 第14-17页 |
1.2.3 广义切线模量理论的建立 | 第17-18页 |
1.3 本文的主要工作 | 第18-20页 |
第2章 广义切线模量理论 | 第20-34页 |
2.1 衍生比例定律 | 第20-21页 |
2.2 衍生比例定律的数学模型 | 第21-27页 |
2.3 切线模量因子的物理意义 | 第27-28页 |
2.4 广义切线模量理论 | 第28-29页 |
2.5 广义切线模量理论的计算原理 | 第29-31页 |
2.6 广义切线模量理论用于柱的稳定问题 | 第31-32页 |
2.7 本章小结 | 第32-34页 |
第3章 广义切线模量理论用于强度稳定综合问题 | 第34-54页 |
3.1 引言 | 第34-35页 |
3.2 梁柱承压抗弯能力的剖析 | 第35-44页 |
3.2.1 弯曲平衡方程和解 | 第35-37页 |
3.2.2 弹性弯曲极限平衡状态 | 第37-39页 |
3.2.3 梁柱结构中体现的强度、稳定及强度稳定综合理论 | 第39-44页 |
3.2.3.1 梁的弯曲强度理论 | 第39-40页 |
3.2.3.2 梁柱的弯曲强度理论 | 第40-41页 |
3.2.3.3 柱的稳定理论 | 第41-42页 |
3.2.3.4 梁柱的强度稳定综合理论 | 第42-44页 |
3.3 广义切线模量理论用于现行钢结构设计规范 | 第44-45页 |
3.4 球壳的下临界压力 | 第45-49页 |
3.5 圆柱壳的下临界压力 | 第49-50页 |
3.6 广义切线模量理论用于现行潜艇结构设计规范 | 第50-53页 |
3.7 本章小结 | 第53-54页 |
第4章 裂纹圆模型和裂纹扩展的简明机理 | 第54-63页 |
4.1 引言 | 第54页 |
4.2 裂纹圆模型和裂纹扩展的强度判据 | 第54-57页 |
4.3 裂纹圆模型和裂纹扩展的能量判据 | 第57-59页 |
4.4 裂纹扩展的应力强度因子判据 | 第59-60页 |
4.5 裂纹扩展的张开位移判据 | 第60-61页 |
4.6 本章小结 | 第61-63页 |
第5章 广义切线模量理论用于断裂强度问题 | 第63-75页 |
5.1 引言 | 第63-64页 |
5.2 求解断裂临界应力的广义切线模量理论算法 | 第64-67页 |
5.2.1 理论算式 | 第64页 |
5.2.2 实验例证 | 第64-67页 |
5.2.3 实验结果分析与讨论 | 第67页 |
5.3 现行 COD方法的局限性 | 第67-69页 |
5.3.1 比例极限PL(C,E)模型 | 第67-68页 |
5.3.2 PL(C,E)模型与 COD算式的关系 | 第68-69页 |
5.4 基于广义切线模量理论的新 COD法 | 第69-70页 |
5.5 COD经验设计曲线 | 第70-73页 |
5.6 基于广义切线模量理论的失效评定图 | 第73-74页 |
5.7 本章小结 | 第74-75页 |
第6章 广义切线模量理论用于疲劳寿命问题 | 第75-80页 |
6.1 引言 | 第75-76页 |
6.2 疲劳寿命与切线模量因子的函数关系 | 第76-77页 |
6.3 疲劳寿命的折算裂纹长度 | 第77-78页 |
6.4 疲劳寿命的广义切线模量理论算法 | 第78-79页 |
6.5 本章小结 | 第79-80页 |
第7章 广义切线模量理论用于模型试验研究 | 第80-92页 |
7.1 引言 | 第80页 |
7.2 材料的共性、相似性和相近性 | 第80-84页 |
7.2.1 相对应力应变曲线图 | 第80-81页 |
7.2.2 切线模量因子曲线图 | 第81页 |
7.2.3 疲劳寿命曲线图 | 第81-82页 |
7.2.4 材料的共性、相似性和近似性 | 第82-84页 |
7.3 中数相等模型试验原理 | 第84-87页 |
7.4 中数相等原理在断裂试验中的应用 | 第87-91页 |
7.5 本章小结 | 第91-92页 |
结论 | 第92-94页 |
参考文献 | 第94-102页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和取得的科研成果 | 第102-103页 |
致谢 | 第103-104页 |
附录A 切线模量因子与J积分的关系 | 第104-11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