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6页 |
Abstract | 第6-9页 |
1 绪论 | 第9-11页 |
2 江泽民德育思想的理论渊源 | 第11-14页 |
·继承和发展了马列主义德育思想 | 第11-12页 |
·继承和发展了毛泽东、邓小平等老一辈革命家的德育思想 | 第12-13页 |
·继承和发展了中国传统德治思想 | 第13-14页 |
3 江泽民德育思想形成的时代背景 | 第14-16页 |
·国际背景 | 第14-15页 |
·国内背景 | 第15-16页 |
4 江泽民关于德育地位和作用的思想 | 第16-18页 |
·德育是一切工作的“生命线” | 第16页 |
·德育是意识形态斗争的重要手段 | 第16-17页 |
·德育是保证市场经济顺利发展的重要途径 | 第17页 |
·德育首位论 | 第17-18页 |
5 江泽民关于德育目标的思想 | 第18-21页 |
·重申培育“四有”新人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目标 | 第18页 |
·对培育“四有”新人目标的新发展 | 第18-19页 |
·培育“四有”新人,事关社会主义的前途和命运 | 第18-19页 |
·培育“四有”新人,是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 | 第19页 |
·培育“四有”新人,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必然要求 | 第19页 |
·对德育目标的新贡献 | 第19-21页 |
6 江泽民德育思想的主要内容 | 第21-37页 |
·“三观”教育 | 第21-26页 |
·坚持马克思主义世界观 | 第21-24页 |
·树立为共产主义不懈奋斗的人生理想 | 第24-25页 |
·正确认识人生价值 | 第25-26页 |
·“五爱”教育 | 第26-31页 |
·爱国主义是德育的切入点 | 第26-27页 |
·社会主义国情教育 | 第27-28页 |
·为人民服务精神教育 | 第28-29页 |
·热爱劳动教育 | 第29页 |
·培养科学精神 | 第29-31页 |
·公民基本道德教育 | 第31-32页 |
·社会公德教育 | 第31页 |
·职业道德教育 | 第31-32页 |
·家庭美德教育 | 第32页 |
·法制、纪律教育 | 第32-33页 |
·法制教育 | 第32-33页 |
·纪律教育 | 第33页 |
·心理健康教育 | 第33-35页 |
·加强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势在必行 | 第34页 |
·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不可忽视 | 第34-35页 |
·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 | 第35-37页 |
7 江泽民关于德育途径和方法的思想 | 第37-47页 |
·强调重点,以点带面 | 第37-40页 |
·加强青少年德育 | 第37-38页 |
·抓好农村德育 | 第38-40页 |
·发挥典型示范作用 | 第40页 |
·德育是一个系统工程 | 第40-41页 |
·以科学理论、正确舆论、高尚精神、优秀作品教育人 | 第41-44页 |
·以科学的理论教育全党、教育干部和群众 | 第41-42页 |
·发挥舆论的导向作用 | 第42-44页 |
·发挥文化的社会教育功能 | 第44页 |
·务虚与务实相结合 | 第44-45页 |
·教育与管理相结合 | 第45页 |
·占领网络阵地 | 第45-47页 |
·转变观念,主动占领网络阵地 | 第45-46页 |
·加强网络监督与管理 | 第46页 |
·培养网络专门人才 | 第46-47页 |
8 江泽民德育思想的当代价值 | 第47-50页 |
·江泽民德育思想保证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顺利发展 | 第47-48页 |
·江泽民德育思想为新时期德育指明了方向 | 第48页 |
·江泽民德育思想拓展了新时期德育内容 | 第48页 |
·江泽民德育思想开辟了德育新途径 | 第48-50页 |
结论 | 第50-51页 |
注释 | 第51-56页 |
参考文献 | 第56-61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61-62页 |
致谢 | 第6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