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 | 第1-9页 |
第1章 委托-代理理论综述 | 第9-19页 |
1.1 国外研究成果 | 第9-12页 |
1.1.1 古典经济学家的委托-代理理论 | 第9-10页 |
1.1.2 新古典经济学家的委托-代理理论 | 第10页 |
1.1.3 制度学派的委托-代理理论 | 第10-12页 |
1.2 国内研究成果 | 第12-14页 |
1.3 对于委托-代理的重新认识 | 第14-16页 |
1.4 国有商业银行在资本市场上的作用 | 第16-19页 |
第2章 国有商业银行现行产权制度下的委托-代理行为分析 | 第19-25页 |
2.1 政府-行长委托-代理行为分析 | 第19-21页 |
2.2 上级行长与下级行长委托-代理行为分析 | 第21-22页 |
2.3 行长——企业经理委托-代理行为分析 | 第22-23页 |
2.4 存款人——行长委托-代理行为分析 | 第23-25页 |
第3章 国有商业银行委托-代理的模型 | 第25-30页 |
3.1 模型及假设 | 第25-26页 |
3.1.1 假设条件 | 第25-26页 |
3.1.2 理论模型 | 第26页 |
3.2 推导及结论 | 第26-29页 |
3.2.1 模型推导 | 第26-28页 |
3.2.2 结论 | 第28页 |
3.2.3 模型拓展 | 第28-29页 |
3.3 政策建议 | 第29-30页 |
第4章 国有商业银行激励机制的构造(主要指长期激励) | 第30-41页 |
4.1 对于国有商业银行激励机制的浅析 | 第30-31页 |
4.2 国有商业银行建立长期激励机制的意义 | 第31-33页 |
4.2 西方国家银行员工长期激励机制的制度分析 | 第33-35页 |
4.2.1 经理人员股票期权制度 | 第33-35页 |
4.2.2 内部职工持股制度 | 第35页 |
4.3 国有商业银行员工长期激励机制设计 | 第35-38页 |
4.3.1 利用股票期权激励高层管理者 | 第36-37页 |
4.3.2 设立限制性股权或通过延期股票发行激励中层管理人员 | 第37页 |
4.3.3 鼓励普通员工投资入股,强化员工激励机制 | 第37-38页 |
4.4 国有商业银行长期激励机制设计的几个相关问题 | 第38-41页 |
4.4.1 长期激励机制设计的时机选择 | 第38页 |
4.4.2 长期激励机制设计的组织和管理 | 第38页 |
4.4.3 长期激励机制设计的配套措施 | 第38-41页 |
第5章 我国商业银行约束机制分析 | 第41-51页 |
5.1 银行监管 | 第41-45页 |
5.1.1 银行监管的作用和地位 | 第41-42页 |
5.1.2 银行监管与委托-代理中的“激励兼容” | 第42-43页 |
5.1.3 激励相容监管的核心:融合银行的内部管理和市场约束 | 第43-44页 |
5.1.4 银行监管运作模型的构想 | 第44-45页 |
5.2 内部控制 | 第45-48页 |
5.2.1 内部控制的目标与因素 | 第45-46页 |
5.2.2 国有商业银行内部控制存在的重大问题 | 第46-47页 |
5.2.3 内部控制的设计 | 第47-48页 |
5.3 对国有商业银行激励约束的补充 | 第48-51页 |
第6章 对于国有商业银行委托-代理的几点建议 | 第51-54页 |
6.1 采用更全面的绩效指标 | 第51-52页 |
6.2 彻底改革银行干部人事制度,建立公开竞争的经理人才市场 | 第52页 |
6.3 建立模拟的“银行内部兼并市场” | 第52-53页 |
6.4 逐步放开银行业市场,强化市场竞争机制在银行业中的作用 | 第53-54页 |
参考文献 | 第54-5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