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1-5页 |
英文摘要 | 第5-8页 |
引言 | 第8-9页 |
一、“经济人”的基本理论研究 | 第9-17页 |
(一) “经济人”假说的形成和发展 | 第9-14页 |
1、古典“经济人”假说 | 第10-12页 |
2、新古典“经济人”假说 | 第12-13页 |
3、广义“经济人”假说 | 第13-14页 |
(二) “经济人”的界说 | 第14-16页 |
(三) “经济人”的自利性 | 第16-17页 |
二、“经济人”的道德分析 | 第17-30页 |
(一) 道德及道德人 | 第17-19页 |
(二) “经济人”的合道德性 | 第19-25页 |
1、“经济人”与道德人的统一 | 第20-23页 |
2、从一般道德层面看其合道德的客观性 | 第23-24页 |
3、从特殊道德层面看其合道德的肯定性 | 第24-25页 |
(三) “经济人”与道德的冲突性 | 第25-30页 |
1、“经济人”与道德人的冲突 | 第25-26页 |
2、“经济人”行为选择与非市场领域道德的冲突 | 第26-28页 |
3、自我利益最大化与他人利益、社会利益的冲突 | 第28-29页 |
4、“经济人”对利益的执着追求与道德精神、道德理想的冲突 | 第29-30页 |
三、“经济人”道德建设的目标和作用 | 第30-39页 |
(一) “经济人”道德建设的目标及现实道德人 | 第30-31页 |
(二) “经济人”道德建设目标的客观性 | 第31-35页 |
1、“现实道德人”存在的可能性 | 第31-33页 |
2、“现实道德人”存在的必然性 | 第33-35页 |
(三) “经济人”道德建设的重要作用 | 第35-39页 |
1、“经济人”的道德建设可推动经济健康持续发展 | 第35-37页 |
2、“经济人”的道德建设可增强经济主体行为者的的诚信和责任意识 | 第37-39页 |
四、“经济人”道德建设的主要方略 | 第39-56页 |
(一) 营造道德氛围 | 第40-43页 |
1、注重道德教育的过程 | 第40-41页 |
2、强化道德教育的要求 | 第41-42页 |
3、选择道德教育的方法 | 第42-43页 |
(二) 加强制度建设 | 第43-53页 |
1、充分认识制度的功能 | 第44-45页 |
2、建立切实的具体制度 | 第45-50页 |
3、注重制度服务的有效性 | 第50-53页 |
(三) 依靠主体的自觉 | 第53-56页 |
1、努力实现双重超越 | 第53-54页 |
2、自觉履行道德责任 | 第54-55页 |
3、不断加强道德修养 | 第55-56页 |
参考文献 | 第56-59页 |
致谢 | 第5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