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郑玄《礼记注》在训诂学史上的成就
引言 | 第1-9页 |
第一章 《礼记注》训诂内容 | 第9-21页 |
1.1 释词 | 第9-12页 |
1.1.1 释本义 | 第9-10页 |
1.1.2 释引申义 | 第10-11页 |
1.1.3 释假借义 | 第11-12页 |
1.1.4 释古代语词 | 第12页 |
1.2 释句 | 第12-14页 |
1.2.1 直译 | 第13页 |
1.2.2 意译 | 第13页 |
1.2.3 揭示寓义 | 第13页 |
1.2.4 推因 | 第13-14页 |
1.3 释人物与事件 | 第14页 |
1.3.1 人物 | 第14页 |
1.3.2 事件 | 第14页 |
1.4 释名物与典章制度 | 第14-15页 |
1.4.1 名物 | 第14-15页 |
1.4.2 典章制度 | 第15页 |
1.5 校勘 | 第15-16页 |
1.5.1 校正错字 | 第15页 |
1.5.2 校出错简、脱简 | 第15-16页 |
1.5.3 校出衍字 | 第16页 |
1.6 发凡起例 | 第16-17页 |
1.7 评价是非 | 第17页 |
1.8 说明古人行文辞例 | 第17-20页 |
1.8.1 省文 | 第17页 |
1.8.2 互文 | 第17-18页 |
1.8.3 比喻 | 第18页 |
1.8.4 谦辞 | 第18-19页 |
1.8.5 词的习惯用法 | 第19页 |
1.8.6 造句方式上的特点 | 第19-20页 |
小结 | 第20-21页 |
第二章 郑玄《礼记注》的训诂术语 | 第21-36页 |
2.1 释义的术语 | 第21-27页 |
2.1.1 谓 | 第21-22页 |
2.1.2 犹 | 第22-23页 |
2.1.3 曰、为、谓之 | 第23-25页 |
2.1.4 言 | 第25页 |
2.1.5 之言 | 第25-26页 |
2.1.6 称、之称 | 第26-27页 |
2.1.7 所以 | 第27页 |
2.1.8 貌、之貌 | 第27页 |
2.1.9 属、之属 | 第27页 |
2.2 改字、拟音的术语 | 第27-30页 |
2.2.1 读如 | 第28页 |
2.2.2 读为、读曰 | 第28-29页 |
2.2.3 某与某声相近(或声同) | 第29-30页 |
2.2.4 某读与某同 | 第30页 |
2.3 正误的术语 | 第30页 |
2.4 指明异文的术语 | 第30-31页 |
2.5 点明古字、古今字、异体字的术语 | 第31页 |
2.6 校勘术语 | 第31-32页 |
2.6.1 衍 | 第31-32页 |
2.6.2 脱 | 第32页 |
2.7 揭示行文辞例的术语 | 第32页 |
2.8 训释虚词的术语 | 第32-34页 |
2.8.1 辞、某辞、某之辞 | 第33页 |
2.8.2 语助、语之助 | 第33页 |
2.8.3 发声、声之助、某之声 | 第33-34页 |
小结 | 第34-36页 |
第三章 《礼记注》的训诂方法 | 第36-48页 |
3.1 音和义的关系 | 第36-37页 |
3.2 郑玄以前的声训 | 第37-38页 |
3.3 郑玄因声求义的训诂原则及其训诂实践 | 第38-46页 |
3.3.1 推求语源 | 第38-39页 |
3.3.2 系联同源 | 第39-41页 |
3.3.3 破读假借 | 第41-45页 |
3.3.4 说明合音字 | 第45-46页 |
3.3.5 释连语 | 第46页 |
3.3.6 明方言语转 | 第46页 |
小结 | 第46-48页 |
第四章 《礼记注》的训诂成就 | 第48-51页 |
4.1 创通完备的训诂体例 | 第48页 |
4.2 建立了先进的语言观 | 第48-49页 |
4.3 科学的训诂方法 | 第49-51页 |
注释 | 第51-52页 |
参考文献 | 第52-55页 |
致谢 | 第55-56页 |
个人简历、个人学术论文 | 第5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