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1-7页 |
| Abstract | 第7-9页 |
| 第一章 绪论 | 第9-24页 |
| ·表面等离子激元共振(SPR)技术 | 第9-16页 |
| ·SPR生物传感器的历史 | 第9-10页 |
| ·SPR生物传感器原理 | 第10-12页 |
| ·SPR生物传感器在生物化学领域的应用 | 第12-14页 |
| ·SPR生物传感器的发展趋势 | 第14-16页 |
| ·DNA聚合酶及其抑制剂 | 第16-23页 |
| ·DNA聚合酶功能及其分类 | 第16-17页 |
| ·DNA聚合酶结构和功能关系 | 第17-20页 |
| ·DNA聚合的动力学机制 | 第20页 |
| ·DNA聚合酶抑制剂介绍 | 第20-22页 |
| ·预稳态动力学的研究方法 | 第22-23页 |
| ·本工作的目的和思路 | 第23-24页 |
| 第二章 SPR生物传感器检测聚合酶和DNA相互作用的方法学 | 第24-34页 |
| ·引言 | 第24页 |
| ·实验设计 | 第24-31页 |
| ·实验设备和材料 | 第24-27页 |
| ·DNA固定于传感芯片表面 | 第27-28页 |
| ·DNA固定量、流速和传质效应的关系 | 第28-29页 |
| ·温度、缓冲液和传感芯片的再生(regeneration)条件 | 第29-30页 |
| ·实时检测聚合酶和DNA的结合和解离过程 | 第30页 |
| ·检测dNMP、抑制剂作用下聚合酶和DNA的结合和解离过程 | 第30-31页 |
| ·SPR数据分析 | 第31-33页 |
| ·1:1 Langmuir模型 | 第31页 |
| ·平行反应模型 | 第31-32页 |
| ·构象变化模型 | 第32页 |
| ·考虑传质效应的1:1 Langmuir模型 | 第32-33页 |
| ·小结 | 第33-34页 |
| 第三章 研究DNA错配以及“正确”或“错误”dNMP对聚合酶与DNA结合的影响 | 第34-50页 |
| ·引言 | 第34-36页 |
| ·实验结果和讨论 | 第36-48页 |
| ·末端含有不同错配的DNA T-P固定在SPR传感芯片上 | 第36页 |
| ·SPR传感芯片表面DNA T-P与Taq pol结合的特异性 | 第36-37页 |
| ·Taq pol与完全匹配和末端含有不同错配的DNA T-P的结合动力学分析 | 第37-40页 |
| ·dNMP环境中,Taq pol、MMLV RT~-和人源的pol β与DNA T-P的结合动力学分析 | 第40-48页 |
| ·结论 | 第48-50页 |
| 第四章 不同抑制剂对pol β与DNA结合的影响 | 第50-63页 |
| ·引言 | 第50-52页 |
| ·结果和讨论 | 第52-61页 |
| ·抑制剂浓度对人源的polβ与不同DNA底物结合的影响 | 第52-55页 |
| ·抑制剂作用下人源polβ和DNA T-P的结合动力学分析 | 第55-61页 |
| ·结论 | 第61-63页 |
| 第五章 逆转录酶与DNA的结合以及抑制剂对此过程的影响 | 第63-80页 |
| ·引言 | 第63-65页 |
| ·研究MMLV RT~-和固定在芯片表面的DNA结合以及EFV,NVP和槲皮素对此过程的影响 | 第65-72页 |
| ·DNA修饰的传感芯片表面的稳定性和MMLV RT~-结合的特异性 | 第65-66页 |
| ·MMLV RT~-与固定于传感芯片表面的不同DNA底物的结合 | 第66-68页 |
| ·DMSO对MMLV RT~-与含有8nt空隙的DNA复合物结合的影响 | 第68-69页 |
| ·检测不同的化合物对MMLV RT~-与含8nt空隙的DNA T-P复合物结合的影响 | 第69-71页 |
| ·结论 | 第71-72页 |
| ·NRTIs和NNRTIs作用下HIV-1 RT和DNA T-P的结合 | 第72-80页 |
| ·HIV-1 RT与固定在传感芯片表面的DNA T-P结合的动力学 | 第72-74页 |
| ·抑制剂存在情况下HIV-1 RT与DNA T-P结合的动力学 | 第74-79页 |
| ·结论 | 第79-80页 |
| 第六章 表面等离子激元共振成像系统的研制 | 第80-92页 |
| ·引言 | 第80-81页 |
| ·SPM硬件和软件系统的研制 | 第81-84页 |
| ·样品池部分的设计 | 第84-88页 |
| ·SPM系统定标 | 第88-91页 |
| ·SPM系统信号强度和折射率之间的关系 | 第88-90页 |
| ·BIAcoreX信号强度和折射率之间的关系 | 第90-91页 |
| ·小结 | 第91-92页 |
| 第七章 总结与展望 | 第92-110页 |
| 缩略符号说明 | 第94-95页 |
| 参考文献 | 第95-110页 |
| 博士期间发表论文 | 第110-111页 |
| 致谢 | 第111-112页 |
| 个人简历 | 第112-113页 |
| 学位论文独创性声明 | 第113页 |
| 学位论文使用授权声明 | 第11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