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工业技术论文--建筑科学论文--土力学、地基基础工程论文--地基基础论文--桩基及深基础论文--桩基论文

桩基及锚固工程的分析计算方法研究

摘要第1-4页
Abstract第4-8页
1 绪论第8-17页
   ·问题的提出第8-9页
   ·单桩沉降计算理论简介第9-12页
     ·经验方法第9页
     ·荷载传递法第9-10页
     ·剪切位移法第10-11页
     ·弹性理论法第11-12页
     ·有限单元法第12页
   ·桩筏计算理论简介第12-16页
     ·简化的计算方法第13-14页
     ·近似的数值方法第14页
     ·严密的计算方法第14-15页
     ·我国实用桩筏分析方法第15-16页
   ·本文思路和主要工作第16-17页
     ·研究思路第16页
     ·主要工作第16-17页
2 锚杆的理论模型研究第17-32页
   ·锚杆荷载传递的双折线模型研究第17-23页
     ·锚杆变形分析第17-18页
     ·锚固层界面处于弹性阶段第18页
     ·锚固层界面部分进入塑性第18-19页
     ·锚固层界面全部处于塑性阶段第19-20页
     ·锚杆P—S曲线及特征第20-21页
     ·锚杆极限承载力及讨论第21-22页
     ·算例第22-23页
     ·小结第23页
   ·锚杆临界长度解析计算第23-28页
     ·理想弹塑性荷载传递模型第23-24页
       ·理论临界长度的计算第24-25页
     ·摩阻力分布、极限承载力与锚同长度的关系第25-26页
     ·工程临界锚固长度极其计算第26-27页
     ·小结第27-28页
   ·描述锚杆荷载—位移曲线的指数函数模型第28-32页
     ·双曲线模型和指数模型第28-29页
     ·双曲线模型、指数模型和实测资料的比较第29-31页
     ·实例分析第31页
     ·小结第31-32页
3 抗拔桩中的荷载传递分析计算第32-42页
   ·扩底抗拔桩解析算法第32-35页
     ·扩底抗拔桩荷载传递分析模型第32-33页
     ·线性传递函数下扩底桩的性能分析第33-34页
     ·算例第34页
     ·结论第34-35页
   ·考虑作用点位置时抗拔桩分析第35-42页
     ·试验分析及模型建立第35-37页
     ·荷载变形计算第37-38页
     ·桩身摩阻力分布第38-39页
     ·临界长度第39页
     ·最优上拔力作用点第39-40页
     ·小结第40-42页
4 基于Mindlin解的柔性桩临界桩长计算第42-46页
   ·摩阻力分布特征第42-44页
   ·模型讨论第44页
   ·临界桩长的推导第44页
   ·实例分析第44-45页
   ·小结第45-46页
5 桩—土—筏数值共同作用数值分析原理第46-62页
   ·原理第46-52页
     ·相互作用系数及其定义第46-48页
     ·相互作用函数第48-49页
     ·地基刚度矩阵第49-50页
     ·基础刚度、上部结构刚度、荷载的考虑方法第50-51页
     ·非线性的考虑第51-52页
   ·程序实现的核心技术问题第52-54页
     ·相互作用系数和柔度系数的关系第52页
     ·筏土之间拉应力的消除第52页
     ·桩P-S曲线的考虑第52-53页
     ·各种特殊情况下的计算方案第53-54页
   ·程序验证第54-61页
     ·单桩沉降验证第54-55页
     ·桩桩相互作用系数验证第55页
     ·5×5刚性高承台群桩内力计算第55-56页
     ·2×2桩筏验证第56-58页
     ·桩筏分析验证第58-59页
     ·天然地基分析第59-61页
   ·结论第61-62页
6 桩—十—筏共同作用数值分析第62-72页
   ·群桩中单桩刚度的研究第62-67页
     ·研究意义第62-63页
       ·筏板刚度影响第63-65页
       ·荷载水平的影响第65-67页
   ·刚性桩复合地基垫层效用分析第67-72页
     ·研究意义第67-68页
     ·研究思路第68-69页
     ·算例设计第69-71页
     ·结论第71-72页
7 结论和展望第72-73页
   ·本文得出的主要结论第72页
   ·进一步工作的建议第72-73页
参考文献第73-79页
致谢第79页

论文共79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铸造粉尘/水泥基轻质复合材料和磷渣/水泥基轻质复合材料的研究
下一篇:枸杞色素的提取及稳定性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