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 第1-11页 |
第一章 跨国公司在华投资模式与理论分析 | 第11-25页 |
第一节 跨国公司国际直接投资的国外参股形式选择 | 第11-13页 |
一、 跨国公司国外参股形式的类型 | 第11页 |
二、 独资经营、合资经营、合作经营的利弊比较 | 第11-13页 |
第二节 跨国公司参股形式选择的理论分析 | 第13-18页 |
一、 交易费用和内部化理论 | 第13-15页 |
二、 讨价还价理论 | 第15-16页 |
三、 资源决定论 | 第16-17页 |
四、 东道国经营环境论 | 第17-18页 |
五、 动态模型跨国公司战略选择两阶段模型 | 第18页 |
第三节 跨国公司在华独资经营的发展历程 | 第18-22页 |
一、 第一阶段:1979-1991年 | 第19-20页 |
二、 第二阶段:1992-1996年 | 第20-21页 |
三、 第三阶段:1997年至今 | 第21-22页 |
第四节 跨国公司在华独资经营现状 | 第22-25页 |
一、 总体状况 | 第22-23页 |
二、 国别地区来源状况 | 第23页 |
三、 行业状况 | 第23-24页 |
四、 在华投资地域分布状况 | 第24-25页 |
第二章 跨国公司在华独资倾向的动因分析 | 第25-34页 |
第一节 跨国公司在华独资倾向动因宏观分析 | 第25-28页 |
一、 外资优惠政策 | 第25-26页 |
二、 国家风险 | 第26-28页 |
第二节 跨国公司在华独资倾向动因微观分析 | 第28-34页 |
一、 跨国公司全球战略调整推动海外参股战略改变动因 | 第28-29页 |
二、 跨国公司强化公司所有权优势,增强企业竞争力动因 | 第29-30页 |
三、 跨国公司交易成本与收益相平衡动因 | 第30-33页 |
四、 独资倾向与跨国公司加强本土化相辅相成,相互促进 | 第33-34页 |
第三章 跨国公司在华独资倾向增强对中国经济的影响 | 第34-42页 |
第一节 独资经营公司对中国经济的积极作用 | 第35-37页 |
一、 有效整合在华各公司资源,提高经营绩效 | 第35页 |
二、 有利于吸引跨国公司来华投资,扩大投资规模 | 第35-36页 |
三、 促进中国技术水平提高和研发能力增强 | 第36页 |
四、 打破垄断,迫使中国内资企业加快成长速度 | 第36-37页 |
五、 外资企业本土化倾向和组建企业战略联盟使国内的相关配套企业、合作企业受益 | 第37页 |
第二节 独资经营企业对中国内资经济的负面影响 | 第37-42页 |
一、 技术溢出效应逐渐降低,逆向技术扩散提高 | 第38-39页 |
二、 一些行业外资垄断加剧,使中国内资企业丧失大量的市场 | 第39页 |
三、 人才单项流动和人力浪费问题突出,加重结构性失业的压力 | 第39-40页 |
四、 独资研发中心增多、研发中心的本土化使跨国公司抢占中国未来经济增长点 | 第40-41页 |
五、 对内资企业发展成为跨国公司造成一定阻力甚至威胁到一些内资企业的生存 | 第41页 |
六、 跨国公司内部化交易加大了各东道国对其监管和控制的难度 | 第41-42页 |
七、 跨国公司在华投资与中国的地区导向偏离较为明显 | 第42页 |
第四章 中国企业和政府应对措施建议 | 第42-50页 |
第一节 中国内资企业应对措施建议 | 第43-47页 |
一、 合理选择合作伙伴,实现优势互补 | 第43-44页 |
二、 与跨国公司建立战略联盟,参与企业间网络经营,实施多种形式的合作 | 第44页 |
三、 有实力的企业尽快实现跨国经营,实现FDI双向发展 | 第44-45页 |
四、 缩短技术扩散的国际模拟时间差,提高创新能力 | 第45页 |
五、 内资中小企业注重市场的细分,找到发展壮大的空隙 | 第45-46页 |
六、 组建内资企业战略联盟,整合产业链 | 第46-47页 |
第二节 中国政府应对措施建议 | 第47-50页 |
一、 系统改善投资环境,平衡优惠政策 | 第47-48页 |
二、 改善政府支持民营企业发展和吸收外商投资的配套政策体系 | 第48页 |
三、 进行细致的行业划分,尽快制定并有效运用《反垄断法》 | 第48-49页 |
四、 利用独资企业本土化加强的倾向,强化独资经营企业本土化约束 | 第49-50页 |
结束语 | 第50-51页 |
主要参考文献 | 第51-5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