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1-6页 |
英文摘要 | 第6-8页 |
绪论 问题与方法:延安文学研究刍议 | 第8-20页 |
第一章 延安文学观念的形成 | 第20-81页 |
第一节 民族主义:延安文学观念形成的最初动力和逻辑起点 | 第20-27页 |
第二节 民族-现代性:“民族形式”论争中延安文学观念的现代性呈现 | 第27-37页 |
第三节 阶级-民族主义与“党的文学”观的出场 | 第37-42页 |
第四节 “党的文学”:延安文学观念的核心 | 第42-54页 |
第五节 “党的文学”与延安文学观念的总体性形成 | 第54-81页 |
第二章 延安文人心态的“有机化”形成 | 第81-134页 |
第一节 难得自由:文艺整风之前的延安文人 | 第82-88页 |
第二节 自由的失落:“向死而生”的延安文人 | 第88-106页 |
第三节 规训与监督:自由创作的终结 | 第106-115页 |
第四节 崇拜与认同:延安文人“有机化”心态的最终形成 | 第115-134页 |
第三章 延安时期“鲁迅传统”的形成 | 第134-167页 |
第一节 鲁迅启蒙小说传统的不断弱化 | 第135-139页 |
第二节 鲁迅杂文传统的不断阉割与转换 | 第139-145页 |
第三节 政治性:毛泽东的鲁迅观 | 第145-150页 |
第四节 诠释与转换:鲁迅传统的意识形态化形成 | 第150-167页 |
第四章 意义的制作与凸现:延安文学创作实践及其意义构成 | 第167-209页 |
第一节 集体创作:作为一种意识形态化的写作方式 | 第168-174页 |
第二节 集体创作与戏剧创作的意识形态化 | 第174-185页 |
第三节 “提倡工农同志写文章”:工农写作的话语指向 | 第185-190页 |
第四节 “民间”的意识形态化 | 第190-209页 |
余论 延安文学由“党的文学”转换为国家的文学 | 第209-218页 |
主要参考文献 | 第218-225页 |
后记 | 第225-22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