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唐七律格律研究
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8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8-13页 |
第一节 研究范围与研究材料 | 第8-10页 |
第二节 研究现状 | 第10-11页 |
第三节 研究意义与研究方法 | 第11-13页 |
第二章 初唐七律平仄分析 | 第13-27页 |
第一节 初唐七律平仄概况 | 第13-14页 |
第二节 初唐正体七律的平仄特点 | 第14-17页 |
一、 关于甲种拗救 | 第15-16页 |
二、 关于丙种拗救 | 第16页 |
三、 关于“一三五不论”和“二四六分明” | 第16-17页 |
第三节 初唐拗体七律的平仄特点 | 第17-27页 |
一、 初唐拗体七律结构式 | 第17-20页 |
二、 句中有“拗格” | 第20-22页 |
三、 联中有“拗对” | 第22-23页 |
四、 联间有“拗粘” | 第23-25页 |
五、 古风式句尾 | 第25-27页 |
第三章 初唐七律用韵分析 | 第27-38页 |
第一节 初唐七律用韵概况 | 第27-33页 |
一、 果摄 | 第27页 |
二、 假摄 | 第27-28页 |
三、 遇摄 | 第28页 |
四、 蟹摄 | 第28页 |
五、 止摄 | 第28-29页 |
六、 效摄 | 第29页 |
七、 流摄 | 第29页 |
八、 咸摄 | 第29-30页 |
九、 深摄 | 第30页 |
十、 山摄 | 第30-31页 |
十一、臻摄 | 第31页 |
十二、宕摄 | 第31-32页 |
十三、梗摄 | 第32页 |
十四、通摄 | 第32-33页 |
第二节 初唐七律用韵特点 | 第33-38页 |
一、 关于用韵频率 | 第33-34页 |
二、 关于首句入韵 | 第34-35页 |
三、 关于“出韵” | 第35-38页 |
第四章 初唐七律对仗分析 | 第38-44页 |
第一节 初唐七律对仗概况 | 第39页 |
第二节 初唐七律的对仗特点 | 第39-41页 |
一、 关于“合掌” | 第40页 |
二、 关于同字 | 第40-41页 |
第三节 对仗的特殊技巧 | 第41-44页 |
一、 借对 | 第41-42页 |
二、 自对 | 第42页 |
三、 全首对仗 | 第42-44页 |
结语 | 第44-49页 |
附录 1 | 第49-53页 |
附录 2 | 第53-70页 |
参考文献 | 第70-74页 |
后记 | 第74-75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7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