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上市公司股票期权制问题研究
| 第1章 绪论 | 第1-13页 |
| ·股票期权制度在国外的发展 | 第10-11页 |
| ·股票期权制度在国内的实施现状 | 第11页 |
| ·本课题研究的内容和意义 | 第11-13页 |
| 第2章 股票期权制概述 | 第13-24页 |
| ·股票期权制的涵义 | 第13-15页 |
| ·股票期权的定义及特征 | 第13-14页 |
| ·股票期权制度的基本环节 | 第14-15页 |
| ·股票期权制度与其他股权激励形式的比较 | 第15-19页 |
| ·股权激励的三种类型 | 第15-17页 |
| ·不同类型股权激励的价值分析 | 第17-18页 |
| ·不同类型股权激励的导向 | 第18-19页 |
| ·股票期权的理论基础 | 第19-22页 |
| ·人力资本理论 | 第19-20页 |
| ·委托--代理理论 | 第20-22页 |
| ·股票期权对我国上市公司改革的现实意义 | 第22-24页 |
| 第3章 美国股票期权制度的实践及借鉴 | 第24-31页 |
| ·美国股票期权制度的主要内容 | 第24-26页 |
| ·美国股票期权制的负面影响 | 第26-27页 |
| ·美国上市公司实施股票期权制的经验和借鉴作用 | 第27-31页 |
| 第4章 我国股票期权计划的具体实施方案 | 第31-37页 |
| ·北京实施股票期权的具体方案 | 第31-33页 |
| ·武汉实施股票期权的具体方案 | 第33-35页 |
| ·上海实施股票期权的具体方案 | 第35-36页 |
| ·小结 | 第36-37页 |
| 第5章 我国实行股票期权制度存在的障碍 | 第37-45页 |
| ·政策与法律方面的障碍 | 第37-38页 |
| ·市场方面的难点 | 第38-40页 |
| ·上市公司治理结构方面的问题 | 第40-44页 |
| ·业绩考核指标体系方面的困难 | 第44-45页 |
| 第6章 我国股票期权制度的要素设计 | 第45-55页 |
| ·基本要素设计 | 第45-51页 |
| ·适用股票期权制的企业 | 第45-46页 |
| ·股票期权的授予主体 | 第46页 |
| ·股票期权的授予对象 | 第46页 |
| ·行权价 | 第46-47页 |
| ·行权期 | 第47-48页 |
| ·股票期权的余额总量 | 第48-49页 |
| ·个人股票数量 | 第49-51页 |
| ·股票期权的行权办法 | 第51页 |
| ·特殊情况下行权方案调整 | 第51-55页 |
| ·股票除权时期权方案的调整方法 | 第51-52页 |
| ·员工离职时期权方案的调整方法 | 第52-53页 |
| ·公司重整时期权方案的调整办法 | 第53页 |
| ·股价异常波动时期权方案调整办法 | 第53-55页 |
| 第7章 股票期权制度业绩考评指标体系构建 | 第55-71页 |
| ·企业总体业绩评价指标体系 | 第55-69页 |
| ·上市公司现行的经营业绩评价方法 | 第55-56页 |
| ·上市公司经营业绩评价指标体系存在的问题 | 第56-58页 |
| ·国外的经验:平衡计分卡 | 第58-60页 |
| ·上市公司经营业绩评价指标体系建立的原则 | 第60-62页 |
| ·上市公司业绩评价指标体系建立 | 第62-69页 |
| ·员工个人业绩评价指标体系 | 第69-71页 |
| 第8章 若干政策建议 | 第71-80页 |
| ·采取政策措施,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 | 第71-74页 |
| ·加强企业内部机构建设,促进经理股票期权顺利实施 | 第74-80页 |
| 结论 | 第80-82页 |
| 致谢 | 第82-83页 |
| 参考文献 | 第83-86页 |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8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