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1-5页 |
英文摘要 | 第5-12页 |
1 文献综述 | 第12-39页 |
1.1 引言 | 第12-13页 |
1.2 偶氮染料的诱变性测试及其致癌机理 | 第13-18页 |
1.2.1 偶氮染料的毒性评价 | 第14-15页 |
1.2.2 偶氮染料的致癌机理 | 第15-18页 |
1.3 联苯胺系染料代用研究进展 | 第18-29页 |
1.3.1 联苯胺衍生物代用联苯胺 | 第18-21页 |
1.3.2 非联苯胺型二胺化合物代用联苯胺 | 第21-26页 |
1.3.3 用氨芳基杂环化合物取代联苯胺 | 第26-27页 |
1.3.4 合成不发生偶氮还原开裂的染料 | 第27页 |
1.3.5 以其他类别染料代用联苯胺类直接染料 | 第27-28页 |
1.3.6 总结 | 第28-29页 |
1.4 直接染料结构与直接性研究进展 | 第29-35页 |
1.4.1 分子间作用力 | 第29-30页 |
1.4.2 直接染料与纤维素纤维的结合状态 | 第30-32页 |
1.4.3 QSAR方法在直接染料直接性中的应用 | 第32-35页 |
1.5 分子力学方法及其应用 | 第35-39页 |
1.5.1 理论化学计算方法概述 | 第35-36页 |
1.5.2 分子力学理论 | 第36-37页 |
1.5.3 分子力学的应用 | 第37-39页 |
2 总论 | 第39-68页 |
2.1 联苯胺系列中间体的合成 | 第39-52页 |
2.1.1 邻硝基苯酚的合成 | 第39-40页 |
2.1.2 邻硝基苯烷醚的合成 | 第40-44页 |
2.1.3 3,3’-烷氧基-4,4’-联苯胺的合成 | 第44-52页 |
2.2 间苯二胺衍生物的合成 | 第52-58页 |
2.2.1 2,4-二硝基氯苯亲核取代反应中碱的确定 | 第53-54页 |
2.2.2 还原方法的选择 | 第54-55页 |
2.2.3 催化还原中碱的作用 | 第55-56页 |
2.2.4 产物的结构鉴定 | 第56-58页 |
2.3 4,4’-二氨基苯甲酰替苯胺和4,4’-二氨基二苯脲的合成 | 第58-60页 |
2.3.1 4,4’-二氨基苯甲酰替苯胺的合成 | 第58-59页 |
2.3.2 4,4’-二氨基二苯脲的合成 | 第59-60页 |
2.4 三偶氮染料的合成 | 第60-68页 |
2.4.1 重氮化反应 | 第61-62页 |
2.4.2 偶合反应 | 第62-63页 |
2.4.3 三偶氮染料的纯化 | 第63-65页 |
2.4.4 染料结构鉴定 | 第65-68页 |
3 联苯胺系黑色三偶氮染料的应用性能研究 | 第68-85页 |
3.1 引言 | 第68页 |
3.2 实验部分 | 第68-70页 |
3.2.1 染料的纯化 | 第68-69页 |
3.2.2 分光光度分析 | 第69页 |
3.2.3 上染曲线的测定 | 第69-70页 |
3.2.4 染色后处理 | 第70页 |
3.2.5 牢度测定 | 第70页 |
3.2.6 测色 | 第70页 |
3.3 结果与讨论 | 第70-83页 |
3.3.1 联苯胺系三偶氮染料的染色及牢度性能 | 第70-74页 |
3.3.2 上染曲线 | 第74-78页 |
3.3.3 染料色化学研究 | 第78-83页 |
3.4 小结 | 第83-85页 |
4 联苯胺及其非诱变替代物的立体结构研究 | 第85-99页 |
4.1 引言 | 第85-86页 |
4.2 计算部分 | 第86-87页 |
4.2.1 计算用的仪器和程序 | 第86页 |
4.2.2 计算模型和方法 | 第86-87页 |
4.3 结果与讨论 | 第87-98页 |
4.3.1 联苯胺及其非诱变替代物的分子力学计算结果 | 第87-90页 |
4.3.2 两苯环平面间二面角与能量的关系 | 第90-98页 |
4.4 小结 | 第98-99页 |
5 联苯胺系双偶氮染料的结构与直接性关系 | 第99-118页 |
5.1 引言 | 第99页 |
5.2 实验部分 | 第99-102页 |
5.2.1 染料的纯化 | 第100页 |
5.2.2 分光光度分析 | 第100页 |
5.2.3 上染率的测定 | 第100-101页 |
5.2.4 染色亲和力的计算 | 第101页 |
5.2.5 计算模型和方法 | 第101-102页 |
5.3 结果与讨论 | 第102-116页 |
5.3.1 八只对称双偶氮染料的颜色性能 | 第102-104页 |
5.3.2 八只对称双偶氮染料染棉的直接性 | 第104-105页 |
5.3.3 染料阴离子的分子力学计算结果 | 第105-111页 |
5.3.4 染料结构与直接性的关系 | 第111-116页 |
5.4 小结 | 第116-118页 |
6 实验部分 | 第118-128页 |
6.1 主要仪器和试剂 | 第118-119页 |
6.1.1 主要仪器 | 第118页 |
6.1.2 主要试剂 | 第118-119页 |
6.2 联苯胺系中间体的合成 | 第119-122页 |
6.2.1 邻硝基本分的合成 | 第119页 |
6.2.2 邻硝基苯丙醚的合成 | 第119-120页 |
6.2.3 邻硝基苯丁醚的合成 | 第120页 |
6.2.4 邻硝基苯基-β-羟乙氧基醚的合成 | 第120页 |
6.2.5 4,4’-二氨基-3,3’-二丙氧基联苯胺的合成 | 第120-121页 |
6.2.6 4,4’-二氨基-3,3’-二丁氧基联苯胺的合成 | 第121页 |
6.2.7 4,4’-二氨基-3,3’-二-β-羟乙氧基联苯胺的合成 | 第121-122页 |
6.3 2,4-二氨基苯烷醚的合成 | 第122-123页 |
6.3.1 2,4-二硝基苯丙醚的合成 | 第122页 |
6.3.2 2,4-二硝基苯丁醚的合成 | 第122页 |
6.3.3 2,4-二硝基苯基-β-羟乙氧基醚的合成 | 第122-123页 |
6.3.4 2,4-二氨基-(?)-烷氧基苯盐酸盐的合成 | 第123页 |
6.4 4,4’-二氨基苯甲酰替苯胺和4,4’-二氨基二苯脲的合成 | 第123-124页 |
6.4.1 4,4’-二氨基苯甲酰替苯胺的合成 | 第123-124页 |
6.4.2 4,4’-二氨基二苯脲的合成 | 第124页 |
6.5 染料的合成 | 第124-128页 |
6.5.1 双偶氮染料的合成 | 第124-125页 |
6.5.2 黑色三偶氮染料的合成 | 第125-126页 |
6.5.3 黑色三偶氮染料的染色 | 第126-128页 |
结论 | 第128-130页 |
创新点 | 第130-131页 |
参考文献 | 第131-139页 |
附录 | 第139-144页 |
作者简介 | 第144-145页 |
致谢 | 第145-14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