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文化、科学、教育、体育论文--教育论文--电化教育论文--计算机化教学论文

网络虚拟社会的伦理问题研究

中文摘要第1-4页
英文摘要第4-7页
前言第7-8页
第一章 网络虚拟社会界说第8-18页
 第一节 网络发展概况第8-9页
  一、 网络及其功能第8页
  二、 网络发展追根溯源第8-9页
 第二节 虚拟社会的涵义及其特征第9-12页
  一、 虚拟生存、虚拟实在与虚拟社会的阐释第9-10页
  二、 网络虚拟社会的特征第10-12页
 第三节 虚拟社会与现实社会第12-18页
  一、 解析“虚拟”第12-15页
  二、 虚拟社会与现实社会的区别第15-16页
  三、 虚拟社会与现实社会的联系第16-18页
第二章 网络虚拟社会的伦理问题描述第18-31页
 第一节 网络技术的运行和使用上的伦理问题第18-23页
  一、 道德冲突第18-19页
  二、 道德冷漠第19-20页
  三、 人际情感疏远第20页
  四、 不平等使用第20-21页
  五、 网民隐私受到侵犯第21-22页
  六、 安全威胁第22-23页
 第二节 伦理范畴构成要素角度的伦理问题第23-25页
  一、 在伦理意识方面:道德相对主义盛行第23-24页
  二、 在伦理规范方面:出现道德失范第24-25页
  三、 在伦理行为方面:出现大量不规范行为第25页
 第三节 虚拟社会伦理问题的新界定第25-31页
  一、 网络隐私:抑或需要一种新的界定第25-26页
  二、 网络“安全责任”的新思考第26页
  三、 资源共享与信息垄断冲突的新解第26-27页
  四、 黑客伦理评析第27-31页
第三章 网络虚拟社会伦理问题产生的根源第31-46页
 第一节 网络技术及其运行层面上的内部根源第31-35页
  一、 网络技术及网络建设“先天不足” 第31-33页
  二、 网络运行“后天发育不良”第33-35页
 第二节 网络伦理自身的理论根源第35-37页
  一、 现有网络伦理自身存在难以排解的理论悖论第35-36页
  二、 网络伦理的“伦理意义”较弱第36页
  三、 网络的伦理规范难具操作性第36-37页
 第三节 网络伦理问题的社会根源第37-40页
  一、 网络空间观念存在误区第37-38页
  二、 网络虚拟社会的兼容性使伦理主体无所适从第38-39页
  三、 虚拟社会放大了现实社会的伦理问题第39页
  四、 网络法律权威弱化第39-40页
  五、 现行伦理规范空洞说教第40页
  六、 人自身的心理根源第40页
 第四节 人性根源第40-46页
  一、 我言故我在第41-42页
  二、 人是符号动物第42页
  三、 符号的异化:人性异化存在潜在威胁第42-46页
第四章 网络虚拟社会伦理问题的控制第46-56页
 第一节 虚拟社会伦理问题的技术控制第46-47页
 第二节 虚拟社会伦理问题的法律控制第47-49页
  一、 修订网络法律法规第47-48页
  二、 建立网络行为的监督机制第48页
  三、 把握“自律”与“他律”的统一第48-49页
 第三节 虚拟社会伦理问题的伦理控制第49-56页
  一、 矫正价值导向第49-51页
  二、 整合传统伦理资源第51-53页
  三、 对网络技术进行道德关怀第53-54页
  四、 关注人性的全面发展——终极控制第54-56页
结束语第56-57页
主要参考文献第57-59页
致谢第59-60页

论文共60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我国会计师事务所规模化研究
下一篇:论网络对终身教育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