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7页 |
Abstract | 第7-13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3-26页 |
一、研究目的、问题意识 | 第13-14页 |
二、相关研究回顾 | 第14-18页 |
三、相关研究检讨 | 第18-20页 |
四、理论与方法 | 第20-24页 |
五、材料与概念界定 | 第24-26页 |
第二章 凉山彝族地区概况 | 第26-37页 |
一、凉山彝族地区的地理与经济 | 第26-29页 |
二、凉山彝族的历史 | 第29-33页 |
三、凉山彝族宗教 | 第33-37页 |
第三章 旧凉山时期的彝族习惯法(上):以人命案为例 | 第37-62页 |
一、家支内人命案 | 第38-46页 |
(一) 家支内杀人案 | 第38-42页 |
(二) 家支内死给案 | 第42-46页 |
二、家支外人命案 | 第46-62页 |
(一) 同等级人命案 | 第46-52页 |
(二) 白彝杀黑彝命案 | 第52-58页 |
(三) 黑彝杀白彝命案 | 第58-62页 |
第四章 旧凉山时期的彝族习惯法(下):以婚姻案为例 | 第62-81页 |
一、民族内婚 | 第64-66页 |
二、等级内婚和家支外婚 | 第66-71页 |
(一) 黑彝等级内婚 | 第66-68页 |
(二) 白彝等级内婚 | 第68-70页 |
(三) 家支外婚 | 第70-71页 |
三、拐妻 | 第71-75页 |
四、离婚 | 第75-81页 |
第五章 凉山彝族习惯法的蛰伏 | 第81-97页 |
一、民主改革运动与凉山彝族习惯法 | 第82-89页 |
(一) 民改前政府对凉山彝族习惯法的利用 | 第82-83页 |
(二) 民主改革的宣传、实施:凉山彝族习惯法的“断裂” | 第83-89页 |
二、民改后的政治运动与凉山彝族习惯法的蛰伏 | 第89-97页 |
第六章 凉山彝族习惯法的复兴与调适(上):以人命案为例 | 第97-130页 |
一、家支内人命案 | 第100-108页 |
(一) 家支内杀人案 | 第100-106页 |
(二) 家支内死给案 | 第106-108页 |
二、家支外人命案 | 第108-130页 |
(一) 同等级人命案 | 第108-118页 |
(二) 白彝杀黑彝命案 | 第118-124页 |
(三) 黑彝杀白彝命案 | 第124-130页 |
第七章 凉山彝族习惯法的复兴与调适(下):以婚姻案为例 | 第130-157页 |
一、民族内婚 | 第131-133页 |
二、等级内婚和家支外婚 | 第133-140页 |
(一) 黑彝等级内婚 | 第133-136页 |
(二) 白彝等级内婚 | 第136-140页 |
(三) 家支外婚 | 第140页 |
三、拐妻 | 第140-151页 |
四、离婚 | 第151-157页 |
第八章 总结与讨论 | 第157-178页 |
一、凉山彝族习惯法的生命力:“坎下法庭”与“坎上法庭” | 第158-170页 |
二、凉山彝族习惯法的发展趋势:彝区法治路径的选择 | 第170-178页 |
参考文献 | 第178-190页 |
后记 | 第19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