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摘要 | 第1-8页 |
Abstract | 第8-19页 |
导论 | 第19-24页 |
一、选题背景和选题意义 | 第19-22页 |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22页 |
三、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 | 第22-24页 |
(一) 研究思路 | 第22-23页 |
(二) 研究方法 | 第23-24页 |
第一章 婚姻契约观的历史演变和理论反思 | 第24-53页 |
第一节 婚姻契约观的产生和发展 | 第24-40页 |
一、罗马和中世纪时期婚姻法中的契约因素 | 第25-28页 |
(一) 罗马法中的婚姻合意 | 第25-26页 |
(二) 教会法中的婚姻同意原则 | 第26-28页 |
二、近代婚姻法中的契约观 | 第28-33页 |
(一) 婚姻契约观的形成 | 第29-30页 |
(二) 婚姻契约的国家干预 | 第30-33页 |
三、现代婚姻法中的私人自治 | 第33-40页 |
(一) 过错离婚向无过错离婚的转变 | 第33-37页 |
(二) 婚姻协议的日益承认 | 第37-39页 |
(三) 盟约婚姻的兴起 | 第39-40页 |
第二节 婚姻契约观的理论争议 | 第40-45页 |
一、婚姻契约观与婚姻伦理说和爱情说 | 第41页 |
(一) 婚姻伦理说对婚姻契约观的质疑 | 第41页 |
(二) 婚姻爱情说对婚姻契约观的质疑 | 第41页 |
二、婚姻契约观与婚姻制度说和身份说 | 第41-42页 |
(一) 婚姻制度说对婚姻契约观的质疑 | 第41-42页 |
(二) 婚姻身份说对婚姻契约观的质疑 | 第42页 |
三、婚姻契约观与机会主义 | 第42-43页 |
四、婚姻契约观与妇女儿童的福利 | 第43-44页 |
五、婚姻契约观与法律的作用 | 第44-45页 |
第三节 婚姻契约观的反思 | 第45-53页 |
一、契约与伦理 | 第45-47页 |
二、契约与限制 | 第47-49页 |
三、契约与自治 | 第49-50页 |
四、契约与法律强制 | 第50-53页 |
第二章 关系契约理论探析 | 第53-80页 |
第一节 关系契约理论的产生 | 第53-57页 |
一、关系契约理论的产生背景 | 第53-55页 |
二、关系契约理论产生的原因 | 第55-57页 |
(一) 人的有限理性 | 第55-56页 |
(二) 人的利己和利他 | 第56页 |
(三) 非承诺交换的存在 | 第56-57页 |
第二节 关系契约的含义 | 第57-61页 |
一、关系契约的内涵 | 第57-58页 |
二、关系契约的特征 | 第58-61页 |
(一) 私人关系的嵌入 | 第58页 |
(二) 交换物品难以被测量 | 第58-59页 |
(三) 契约持续时间长 | 第59页 |
(四) 契约具有不完全性 | 第59页 |
(五) 关系契约当事人具有“统一体”的意识 | 第59-60页 |
(六) 契约强制机制的多元化 | 第60-61页 |
第三节 关系契约理论评析 | 第61-68页 |
一、关系契约与古典契约的共性 | 第61-62页 |
(一) 以自由为前提 | 第61页 |
(二) 以平等为基础 | 第61-62页 |
(三) 以交换为内容 | 第62页 |
二、关系契约理论对古典契约理论的超越 | 第62-68页 |
(一) 扩大了契约的范围 | 第62-63页 |
(二) 降低了“合意”的重要性 | 第63-64页 |
(三) 重视关系规范和社会规范的作用 | 第64-65页 |
(四) 尊重契约的不完全性 | 第65-66页 |
(五) 强调关系团结和关系维持 | 第66-67页 |
(六) 重视资产专用性投资169的保护 | 第67-68页 |
第四节 关系契约理论对研究婚姻法的意义 | 第68-80页 |
一、关系契约理论与婚姻关系模型 | 第68-71页 |
二、关系契约理论与夫妻财产制 | 第71-73页 |
三、关系契约理论与离婚的自由和限制 | 第73-74页 |
四、关系契约理论与离婚扶养 | 第74-78页 |
(一) 民事过错理论的不足 | 第74-75页 |
(二) 不当得利理论的不足 | 第75页 |
(三) 关系契约理论的优势 | 第75-78页 |
五、关系契约理论与婚姻中的国家干预和个人自治 | 第78-80页 |
第三章 婚姻关系的关系契约属性 | 第80-101页 |
第一节 婚姻关系之契约前提 | 第80-84页 |
一、婚姻关系中的选择 | 第80-82页 |
(一) 选择的权利 | 第80-81页 |
(二) 理性选择 | 第81-82页 |
二、婚姻关系中的交换 | 第82-84页 |
第二节 婚姻关系之关系契约属性 | 第84-101页 |
一、婚姻关系的长期性 | 第85-87页 |
二、婚姻关系内容的不完全性 | 第87-89页 |
三、婚姻关系中当事人的对立和统一 | 第89-93页 |
(一) 婚姻当事人之间的对立 | 第89页 |
(二) 婚姻当事人之间的统一 | 第89-92页 |
(三) 对立和统一的关系 | 第92-93页 |
四、关系规范在婚姻关系中的作用 | 第93-94页 |
五、社会规范在婚姻关系中的作用 | 第94-97页 |
六、法律强制在婚姻关系中的作用 | 第97-101页 |
(一) 法律强制的不足 | 第97-99页 |
(二) 法律强制的作用 | 第99-101页 |
第四章 关系契约视野下的婚姻模型 | 第101-124页 |
第一节 基础假设 | 第101-104页 |
一、婚姻主体的基础假设 | 第101-102页 |
二、婚姻承诺的基础假设 | 第102-104页 |
第二节 婚姻契约的强制规则 | 第104-108页 |
一、基于保护婚姻自由的强制规则 | 第104-105页 |
二、基于国家利益的强制规则 | 第105-106页 |
(一) 国家在婚姻中的利益 | 第105页 |
(二) 基于国家利益的强制规则 | 第105-106页 |
三、基于婚姻信号功能的强制规则 | 第106-108页 |
(一) 婚姻的基本承诺信号 | 第106-107页 |
(二) 基于婚姻信号功能的强制规则 | 第107-108页 |
第三节 婚姻契约的一般条款 | 第108-113页 |
一、不确定期限的长期关系 | 第108-110页 |
二、最大努力的共同义务 | 第110-111页 |
三、风险分配的基本原则 | 第111-113页 |
四、利益分配的基本原则 | 第113页 |
第四节 婚姻财产所有制的设定 | 第113-116页 |
一、财产所有制之种类 | 第114-115页 |
二、共同财产制之优势 | 第115-116页 |
第五节 婚姻解除权的设定 | 第116-118页 |
一、解除婚姻的不同原因 | 第116-117页 |
二、不同原因下婚姻解除权的设定 | 第117-118页 |
第六节 离婚时的财产分割 | 第118-124页 |
一、离婚财产分割的一般原则 | 第118-119页 |
二、婚姻专用性投资和扶养费 | 第119-121页 |
三、人力资本价值的分割 | 第121-124页 |
第五章 依关系契约理论审视我国婚姻法 | 第124-212页 |
第一节 依关系契约理论审视我国结婚法 | 第124-136页 |
一、法律婚与事实婚之效力 | 第125-131页 |
(一) 婚姻的有效要件 | 第125-126页 |
(二) 法定结婚要件之反思和完善建议 | 第126-128页 |
(三) 事实婚姻制度之反思和完善建议 | 第128-131页 |
二、无效婚姻与可撤销婚姻制度的完善 | 第131-133页 |
(一) 无效婚姻和可撤销婚姻法律规定的现状 | 第131-132页 |
(二) 无效婚姻和可撤销婚姻法律规定之评析与完善 | 第132-133页 |
三、同性恋者之结婚权 | 第133-136页 |
(一) 同性恋结婚权之价值选择 | 第134-135页 |
(二) 婚姻制度应该走向宽容 | 第135-136页 |
第二节 依关系契约理论审视我国夫妻关系法 | 第136-153页 |
一、关系契约视野下夫妻关系立法的指导原则 | 第136-141页 |
(一) 夫妻平等原则 | 第136-137页 |
(二) 尊重当事人个人自治原则 | 第137-138页 |
(三) 兼顾夫妻对立和统一原则 | 第138-140页 |
(四) 夫妻利益平衡原则 | 第140-141页 |
二、法定财产制之完善建议 | 第141-147页 |
(一) 增设非常法定财产制 | 第141-142页 |
(二) 财产管理、使用、收益和处分规定之完善建议 | 第142-144页 |
(三) 经济补偿请求权之完善建议 | 第144页 |
(四) 夫妻债务制度之完善建议 | 第144-147页 |
三、婚姻协议法律规定之完善建议 | 第147-153页 |
(一) 我国婚姻协议规定的现状和不足 | 第147-148页 |
(二) 婚姻协议的特点 | 第148-149页 |
(三) 婚姻协议法律规定之完善建议 | 第149-153页 |
第三节 依关系契约理论审视我国离婚法的自由与限制 | 第153-169页 |
一、我国无过错离婚法的反思 | 第153-157页 |
(一) 我国无过错离婚法的特点 | 第153-154页 |
(二) 我国无过错离婚法的进步意义 | 第154-155页 |
(三) 我国无过错离婚法的弊端 | 第155-157页 |
二、合理限制离婚自由的正当性 | 第157-159页 |
三、合理限制离婚自由的方法 | 第159-169页 |
(一) 离婚自由的的协议限制 | 第160-164页 |
(二) 离婚自由的程序限制 | 第164-167页 |
(三) 离婚自由的权利限制 | 第167-169页 |
第四节 依关系契约理论审视我国离婚程序 | 第169-176页 |
一、我国改革开放以来的离婚情况 | 第170-172页 |
二、我国离婚程序之评析 | 第172页 |
三、离婚程序简易化对我国离婚行为的影响 | 第172-174页 |
四、离婚程序之完善建议 | 第174-176页 |
(一) 增设选择性的离婚前咨询 | 第174-176页 |
(二) 增设离婚考虑期 | 第176页 |
第五节 依关系契约理论审视我国离婚财产分割规则 | 第176-183页 |
一、我国离婚财产分割规则的现状 | 第176-177页 |
二、我国离婚财产分割规则评析 | 第177-179页 |
三、关系契约模型下的离婚财产分割规则 | 第179-182页 |
(一) 离婚财产分割的一般规则 | 第179-180页 |
(二) 婚姻专有性投资和离婚补偿 | 第180页 |
(三) 夫妻共同投资一方人力资本时的离婚财产分割规则能 | 第180-182页 |
四、离婚财产分割规则之完善建议 | 第182-183页 |
第六节 依关系契约理论审视我国离婚救济制度 | 第183-212页 |
一、我国现行离婚救济制度的主要内容 | 第183-186页 |
(一) 离婚经济帮助制度的主要内容 | 第183-184页 |
(二) 离婚损害赔偿制度的主要内容 | 第184-185页 |
(三) 离婚经济补偿制度的主要内容 | 第185-186页 |
二、 我国离婚救济制度评析 | 第186-192页 |
(一) 我国离婚救济制度在司法实践中却没有得到有效适用 | 第186-187页 |
(二) 我国离婚救济制度没有有效保护婚姻专有性投资 | 第187-192页 |
三、关系契约视野下的离婚救济 | 第192-210页 |
(一) 婚姻中的人力资本 | 第193-194页 |
(二) 人力资本理论下的离婚补偿规则 | 第194-198页 |
(三) 人力资本理论下的离婚补偿规则评析 | 第198-203页 |
(四) 人力资本理论的矫正——可选择的均衡方法 | 第203-210页 |
四、离婚救济制度之完善建议 | 第210-212页 |
结束语 | 第212-214页 |
参考文献 | 第214-22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