蝴蝶兰离体培养再生体系的建立与多倍体诱导的研究
摘要 | 第1-6页 |
Abstract | 第6-12页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第12-21页 |
1 蝴蝶兰离体培养研究进展及其存在的问题 | 第12-16页 |
·蝴蝶兰离体培养的研究进展 | 第13-16页 |
·利用原球茎快速繁殖蝴蝶兰的研究概况 | 第13-14页 |
·利用丛生芽途径快速繁殖蝴蝶兰的进展 | 第14页 |
·生根壮苗培养 | 第14-15页 |
·炼苗与移栽 | 第15页 |
·移栽后的栽培管理 | 第15页 |
·人工催花 | 第15-16页 |
·存在的问题 | 第16页 |
2 观赏花卉多倍体育种研究进展 | 第16-21页 |
·多倍体产生途径 | 第17-18页 |
·自然突变产生多倍体 | 第17页 |
·人工诱变产生多倍体 | 第17-18页 |
·多倍体的鉴定方法 | 第18-19页 |
·形态学鉴定法 | 第18页 |
·细胞学鉴定法 | 第18-19页 |
·兰科植物诱变育种的研究 | 第19页 |
·应用前景 | 第19-21页 |
第二章 蝴蝶兰离体快繁技术体系的建立 | 第21-36页 |
1 材料和方法 | 第21-24页 |
·供试材料 | 第21页 |
·蝴蝶兰丛生芽快繁途径研究 | 第21-22页 |
·无菌材料建立 | 第21-22页 |
·腋芽萌发 | 第22页 |
·丛生芽诱导 | 第22页 |
·丛生芽增殖 | 第22页 |
·蝴蝶兰原球茎快繁途径研究 | 第22-23页 |
·取材 | 第22-23页 |
·原球茎诱导 | 第23页 |
·原球茎增殖 | 第23页 |
·生根与壮苗 | 第23页 |
·数据计算方法与分析工具 | 第23-24页 |
2 结果与分析 | 第24-33页 |
·蝴蝶兰丛生芽快繁途径研究 | 第24-27页 |
·无菌材料建立 | 第24页 |
·腋芽萌发 | 第24-25页 |
·丛生芽诱导 | 第25页 |
·丛生芽增殖 | 第25-27页 |
·蝴蝶兰原球茎快繁途径研究 | 第27-31页 |
·原球茎诱导 | 第27-30页 |
·原球茎增殖 | 第30-31页 |
·生根与壮苗 | 第31-33页 |
3 小结与讨论 | 第33-36页 |
第三章 蝴蝶兰试管苗的移栽和管理 | 第36-42页 |
1 材料和方法 | 第36-38页 |
·材料 | 第36页 |
·方法 | 第36-38页 |
·移栽基质的处理 | 第36页 |
·揭盖炼苗 | 第36-37页 |
·试管苗处理 | 第37页 |
·试管苗移栽 | 第37页 |
·栽培管理 | 第37页 |
·蝴蝶兰水培 | 第37-38页 |
2 结果与分析 | 第38-40页 |
·不同消毒处理对蝴蝶兰移栽的影响 | 第38页 |
·盖膜处理对移栽的影响 | 第38-39页 |
·不同移栽基质对移栽成活率的影响 | 第39页 |
·蝴蝶兰水培 | 第39-40页 |
3 小结与讨论 | 第40-42页 |
第四章 蝴蝶兰多倍体的诱导 | 第42-49页 |
1 材料和方法 | 第42-44页 |
·材料 | 第42页 |
·方法 | 第42-44页 |
·秋水仙素的配制 | 第42页 |
·处理材料的准备 | 第42页 |
·蝴蝶兰多倍体诱导 | 第42-43页 |
·多倍体的鉴定 | 第43-44页 |
2 结果与分析 | 第44-47页 |
·蝴蝶兰多倍体的诱导 | 第44-45页 |
·不同秋水仙素处理对蝴蝶兰幼芽增殖和长势的影响 | 第44-45页 |
·不同秋水仙素处理对蝴蝶兰多倍体诱导的影响 | 第45页 |
·蝴蝶兰多倍体的鉴定 | 第45-47页 |
·染色体计数 | 第45-46页 |
·四倍体蝴蝶兰的形态学特征 | 第46页 |
·四倍体蝴蝶兰的气孔特征 | 第46-47页 |
3 小结与讨论 | 第47-49页 |
结论 | 第49-50页 |
1 蝴蝶兰离体快繁技术体系的建立 | 第49页 |
2 蝴蝶兰试管苗的移栽和管理 | 第49页 |
3 蝴蝶兰多倍体的诱导 | 第49-50页 |
参考文献 | 第50-55页 |
图版 | 第55-58页 |
图版说明 | 第58-59页 |
致谢 | 第59-60页 |
作者简历 | 第6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