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1-6页 |
| Abstract | 第6-11页 |
| 第1章 导论 | 第11-23页 |
| ·问题的提出与意义 | 第11-13页 |
| ·国内外文献综述 | 第13-19页 |
| ·国外相关研究现状 | 第13-16页 |
| ·国内相关研究现状 | 第16-19页 |
| ·本文的研究思路与结构安排 | 第19-21页 |
| ·本文的研究方法与创新点 | 第21-23页 |
| ·研究方法 | 第21页 |
| ·创新点 | 第21-23页 |
| 第2章 跨国公司技术转移与技术创新理论综述 | 第23-41页 |
| ·跨国公司技术转移理论基础 | 第23-32页 |
| ·相关概念界定 | 第23-27页 |
| ·国际技术转移的相关理论 | 第27-30页 |
| ·跨国公司技术转移方式 | 第30-32页 |
| ·技术创新理论基础 | 第32-38页 |
| ·技术创新的概念及类型 | 第32-34页 |
| ·技术创新路径 | 第34页 |
| ·自主创新的概念及类型 | 第34-36页 |
| ·基于技术轨道的自主创新能力 | 第36-37页 |
| ·自主创新与模仿创新 | 第37-38页 |
| ·跨国公司技术转移与东道国的技术创新作用机理分析 | 第38-41页 |
| 第3章 跨国公司技术转移对我国技术创新的实证分析 | 第41-53页 |
| ·跨国公司对华技术转移的发展阶段及特点 | 第41-43页 |
| ·第一阶段(1979—1991) | 第41页 |
| ·第二阶段(1992—1997) | 第41-42页 |
| ·第三阶段(1998—2000) | 第42页 |
| ·第四阶段(2001—至今) | 第42-43页 |
| ·我国技术创新战略发展阶段 | 第43-44页 |
| ·第一阶段(20世纪80年代—1991年) | 第43页 |
| ·第二阶段(1992—1997) | 第43-44页 |
| ·第三阶段(1998—至今) | 第44页 |
| ·跨国公司技术转移对我国技术创新能力影响的实证分析 | 第44-50页 |
| ·跨国公司技术转移与我国发明专利的因果关系分析 | 第44-48页 |
| ·FDI对我国实用新型专利和外观设计专利的因果分析 | 第48-50页 |
| ·对我国"以市场换技术"战略的评价 | 第50-53页 |
| 第4章 我国"以市场换技术"失败的原因探析 | 第53-59页 |
| ·从技术输出方分析 | 第53-56页 |
| ·股权控制策略 | 第53-54页 |
| ·核心技术锁定策略 | 第54-55页 |
| ·转移时机控制策略 | 第55页 |
| ·"研发链"控制策略 | 第55页 |
| ·通过技术的逆向扩散实现技术控制 | 第55-56页 |
| ·从技术输入方分析 | 第56-59页 |
| ·技术引进的结构不合理 | 第56-57页 |
| ·对技术转移的消化吸收和改造创新不够 | 第57页 |
| ·企业研究开发人员不足,结构不合理 | 第57页 |
| ·劳动者素质较低 | 第57-59页 |
| 第5章 关于中国技术创新的问题及建议 | 第59-69页 |
| ·我国技术创新的问题 | 第59-64页 |
| ·技术创新资金投入相对不足 | 第59-60页 |
| ·科技人员投入不足,流失严重 | 第60-61页 |
| ·技术创新产出率低 | 第61-63页 |
| ·技术创新效率低下,科技成果转化率低 | 第63-64页 |
| ·中介服务机构的功能不健全 | 第64页 |
| ·风险投资机制不健全 | 第64页 |
| ·对我国技术创新的建议 | 第64-69页 |
| ·正确认识技术引进与自主创新的关系 | 第65-66页 |
| ·建立以企业为主体、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 | 第66页 |
| ·充分利用市场机制,促进企业间的相互作用 | 第66页 |
| ·加快教育体制改革,培育并留住创新人才 | 第66-67页 |
| ·发挥政府在技术创新中的组织协调功能 | 第67-69页 |
| 参考文献 | 第69-73页 |
| 致谢 | 第73-75页 |
| 附录 | 第75-8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