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交通运输论文--公路运输论文--汽车工程论文--汽车试验论文--整车试验论文

轿车台车试验方法及侧面约束系统数学仿真技术研究

摘要第1-6页
Abstract第6-12页
第1章 引言第12-26页
   ·课题的目的和意义第12-13页
   ·现有的车辆台车试验方法及存在的问题第13-19页
     ·正面碰撞台车试验方法及存在的问题第13-16页
     ·侧面碰撞台车试验方法及存在的问题第16-19页
   ·开展轿车侧面约束系统系统研究的紧迫性和必要性第19-23页
   ·国内关于侧面约束系统计算机仿真技术的研究现状第23页
   ·本文研究内容第23-26页
第2章 双加速度平台正面碰撞台车试验方法研究第26-52页
   ·等效双梯形波理论的提出第26-31页
     ·实车正面碰撞车体减速度波形特征第26-27页
     ·等效双梯形波的定义第27-28页
     ·等效双梯形波形应满足的边界条件第28-30页
     ·等效双梯形波形特征点坐标值的计算第30-31页
   ·双加速度平台正碰台车试验方法的定义及验证第31-36页
     ·双加速度平台正碰台车试验方法的定义第31-32页
     ·模型介绍第32-33页
     ·结果分析第33-36页
   ·金属棒材吸能式正面碰撞台车试验装置的开发第36-44页
     ·实车正面碰撞试验方法概述第36页
     ·正面碰撞台车试验装置的设计思路第36-38页
     ·正面碰撞台车试验装置的设计第38-40页
     ·正面碰撞台车试验装置的应用第40-44页
       ·双加速度平台波形的模拟第40-41页
       ·其它波形的模拟第41-44页
   ·等效双梯形波特征参数与假人主要伤害值响应的灵敏性分析第44-51页
     ·分析方法第44-47页
       ·特征参数的处理方式第44-47页
       ·正面碰撞模型介绍第47页
     ·计算结果分析第47-51页
       ·模型同时配置气囊和安全带第47-48页
       ·模型只配置气囊第48-49页
       ·只配置安全带第49-51页
       ·综合分析第51页
   ·本章小结第51-52页
第3章 双速度平台侧面碰撞台车试验方法的研究第52-64页
   ·侧碰撞试验中车门内板速度波形特征第52-53页
   ·双速度平台侧碰撞台车试验方法的提出第53-54页
   ·双速度平台侧碰撞台车试验方法的计算机仿真验证第54-58页
   ·双速度平台侧碰撞台车试验装置的设计方案第58-63页
   ·本章小结第63-64页
第4章 轿车侧面保护气囊建模技术第64-98页
   ·MADYMO中与侧气囊建模相关的功能和参数设定方法第65-76页
     ·气囊模型的两种展开模式第65页
     ·气囊网格规模、时间步长以及单元质量第65-66页
     ·气囊折叠模块-MADYMO Folder第66-67页
     ·用户自定义的IMM进行气囊松弛第67-68页
     ·动态松弛法进行气囊松弛第68-69页
     ·自接触的定义第69-71页
     ·材料的抗拉/抗压刚度第71-72页
     ·排气孔的定义第72-73页
     ·CFD展开模式下cell的方向及数量的定义第73-74页
     ·输出文件第74-76页
   ·侧气囊模型的建模过程第76-97页
     ·头胸组合侧气囊的建模过程第76-93页
       ·模型介绍第76-77页
       ·初始网格模型的建立第77-80页
       ·参考网格模型的建立第80-82页
       ·封罩以及外护袋模型的建立第82-83页
       ·完整侧气囊模型的组合第83页
       ·侧气囊的预模拟——松弛第83-86页
       ·UP展开模式第86-89页
       ·CFD展开模式第89-90页
       ·侧气囊模型的验证第90-93页
     ·帘式侧气囊的建模要点第93-94页
     ·简单侧气囊模型的建模要点及摆锤试验验证第94-97页
   ·本章小结第97-98页
第5章 侧碰撞台车试验数学仿真方法第98-118页
   ·座椅及地板建模方法第98-101页
   ·侧碰撞假人的定位方法第101-103页
     ·基于试验前座椅及假人的测量数据第101页
     ·通过模型的预模拟第101-103页
   ·侧气囊的定位方法第103-106页
   ·接触的定义第106-108页
   ·基于车门不变形的侧碰撞台车数学模型第108-113页
     ·车门模型的建立第109-110页
     ·车门及座椅运动的输入第110-111页
     ·模型的验证第111-113页
   ·基于PSM的侧碰撞台车数学模型第113-116页
   ·两种侧碰台车试验数学仿真方法的优缺点比较第116-117页
   ·本章小结第117-118页
第6章 基于CNCAP的侧面碰撞假人伤害指标影响因素分析第118-154页
   ·CNCAP侧碰撞试验假人伤害评价指标第118-124页
     ·头部伤害评价指标第118-120页
     ·胸部伤害评价指标第120-121页
     ·背板力评价指标第121-122页
     ·T12受力评价指标第122页
     ·腹部伤害评价指标第122-123页
     ·骨盆伤害评价指标第123-124页
   ·模型介绍第124页
   ·车门内饰板对假人伤害指标的影响分析第124-138页
     ·车门内饰板胸部接触区域对假人伤害值响应的影响第125-129页
     ·车门内饰板腹部接触区域对假人伤害指标响应的影响第129-134页
     ·车门内饰板骨盆接触区域对假人伤害值响应的影响第134-138页
   ·座椅摩擦系数及刚度对假人伤害指标的影响分析第138-142页
     ·座椅摩擦系数对假人伤害指标的影响第138-140页
     ·座椅刚度对假人伤害指标的影响第140-142页
   ·侧气囊对假人伤害值指标的影响分析第142-143页
   ·车门内板速度波形对伤害指标的影响分析第143-150页
     ·车门内板与假人的接触时间对假人伤害指标的影响第144-146页
     ·双速度平台波形平台间过渡段斜率对假人伤害指标的影响第146-148页
     ·双速度平台波形上第二个速度平台对假人伤害指标的影响第148-150页
   ·假人T12力矩M_x波形特征以及接触时间差对M_x的影响第150-153页
   ·本章小结第153-154页
第7章 全文总结及展望第154-156页
参考文献第156-162页
致谢第162-163页
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第163页

论文共163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并联混合动力电动汽车的动态控制研究
下一篇:线控转向系统控制策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