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谢 | 第1-6页 |
摘要 | 第6-8页 |
Abstract | 第8-17页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第17-47页 |
·LIM域结合蛋白(LDB)研究进展 | 第17-29页 |
·LIM结合蛋白(LDB)的发现 | 第17页 |
·LIM结合蛋白(LDB)的分类 | 第17-18页 |
·LDB基因不同剪接方式及其蛋白结构特点 | 第18-21页 |
·LDB基因不同剪接 | 第18-19页 |
·LDB蛋白结构特点 | 第19-21页 |
·LIM域结合蛋白LDB的功能 | 第21-22页 |
·LIM域结合蛋白的剂量对生物学功能的影响 | 第22-23页 |
·LDB互作蛋白—LIM结构域蛋白的研究 | 第23-27页 |
·LIM结构域蛋白发现与结构 | 第23-24页 |
·LIM结构域蛋白分类 | 第24-25页 |
·LIM结构域蛋白功能 | 第25-27页 |
·LIM-HD功能 | 第25-26页 |
·核定位单纯LIM蛋白(LMO) | 第26页 |
·穿梭于细胞质和细胞核的LIM结构域蛋白 | 第26-27页 |
·LDB蛋白的降解 | 第27-28页 |
·LDB蛋白与LIM蛋白互作的分子机制 | 第28-29页 |
·稻瘟病与稻瘟病菌 | 第29-35页 |
·稻瘟病菌的生活史 | 第30-31页 |
·稻瘟病菌附着胞形成 | 第31页 |
·参与稻瘟病菌附着胞形成的相关基因 | 第31-35页 |
·分生孢子形成相关基因 | 第32页 |
·参与表面识别相关基因基因 | 第32-33页 |
·跨膜蛋白相关基因 | 第33-34页 |
·甘油合成相关基因 | 第34页 |
·黑色素合成相关基因 | 第34-35页 |
·MAPKinase及其它稻瘟菌信号转导途径 | 第35-44页 |
·MAPKinase信号转导途径 | 第35-41页 |
·MAPKinase在哺乳动物上的研究 | 第36-37页 |
·MAPKinase在植物上的研究 | 第37页 |
·MAPKinase在真菌上的研究 | 第37-38页 |
·MAPKinase在稻瘟菌上的研究 | 第38-41页 |
·其它稻瘟菌信号转导途径的研究 | 第41-44页 |
·cAMP途径 | 第41-42页 |
·G蛋白途径 | 第42-43页 |
·Ca~(2+)离子途径 | 第43-44页 |
·研究方案及技术路线 | 第44-45页 |
·本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 第45-47页 |
第二章 稻瘟病菌致病相关基因MgLDB1鉴定与功能分析 | 第47-110页 |
·材料与方法 | 第47-65页 |
·试验菌株 | 第47页 |
·实验所用培养基 | 第47-51页 |
·细菌培养基: | 第47页 |
·AIM培养基 | 第47-48页 |
·CM培养基及其它培养基 | 第48-50页 |
·BDCM培养基 | 第50页 |
·大麦粒培养基 | 第50页 |
·燕麦片培养基 | 第50页 |
·MM培养基 | 第50-51页 |
·分子生物学实验 | 第51-58页 |
·PCR反应 | 第51-53页 |
·DNA酶切 | 第53页 |
·酶切片段的去磷酸化(SAP) | 第53-54页 |
·DNA片段的凝胶回收 | 第54页 |
·连接反应 | 第54页 |
·CTAB法提取基因组DNA | 第54-55页 |
·Southern杂交分析(DIG) | 第55-58页 |
·DIG-DNA标记 | 第55页 |
·稻瘟病菌基因组DNA的消化、电泳及变性 | 第55-56页 |
·DNA转膜 | 第56-57页 |
·Southern杂交过程 | 第57页 |
·免疫显色 | 第57-58页 |
·感受态的制备与转化 | 第58-60页 |
·E.coliDH5α感受态制备与转化 | 第58-59页 |
·热激感受态细胞的制备(CaCl_2法) | 第58页 |
·大肠杆菌转化 | 第58-59页 |
·农杆菌感受态的制备与转化 | 第59页 |
·农杆菌电激感受态制备 | 第59页 |
·农杆菌电激转化 | 第59页 |
·农杆菌介导的稻瘟菌转化 | 第59-60页 |
·稻瘟菌原生质体的制备与转化 | 第60-61页 |
·稻瘟菌原生质体制备 | 第60页 |
·稻瘟菌原生质体转化 | 第60-61页 |
·稻瘟病菌性状研究 | 第61-65页 |
·菌落生长速度及菌落特性 | 第61页 |
·稻瘟病菌产孢培养和产孢量 | 第61-62页 |
·附着孢形成实验 | 第62页 |
·稻瘟菌有性生殖实验 | 第62页 |
·稻瘟菌单孢分离实验 | 第62-63页 |
·大麦和水稻离体接种 | 第63页 |
·洋葱表皮穿透实验 | 第63页 |
·细胞壁降解酶对细胞完整性的影响 | 第63页 |
·NaC1对菌落生长的影响 | 第63-64页 |
·SDS对细胞完整性的影响 | 第64页 |
·刚果红对细胞完整性的影响 | 第64页 |
·Calcoflour white对细胞完整性的影响 | 第64页 |
·稻瘟病菌细胞核的DAPI染色与观察 | 第64-65页 |
·稻瘟菌分生孢子细胞核的DAPI染色与观察 | 第65页 |
·稻瘟菌菌丝体细胞核的DAPI染色与观察 | 第65页 |
·稻瘟病菌菌丝、分生孢子和附着孢的GFP观察 | 第65页 |
·试验结果与分析 | 第65-103页 |
·A2-12-3突变体的获得 | 第65-69页 |
·稻瘟菌的转化 | 第65-67页 |
·转化子致病性的初步筛选及突变体A2-12-3的获得 | 第67-68页 |
·致病缺陷突变体A2-12-3遗传稳定性测定 | 第68-69页 |
·突变体A2-12-3突变基因鉴定及序列分析 | 第69-80页 |
·巢式反向PCR方法改进及引物设计 | 第69-71页 |
·突变体A2-12-3的T-DNA侧翼DNA序列获得 | 第71-72页 |
·突变体A2-12-3T-DNA标记基因的鉴定与分析 | 第72-80页 |
·A2-12-3突变体T-DNA插入基因的鉴定 | 第72-75页 |
·突变体A2-12-3突变基因MGG_01057.5分析 | 第75-80页 |
·MgLDB1基因的时空表达 | 第80-84页 |
·MgLDB1-GFP融合表达 | 第80页 |
·LDB1基因的表达定位 | 第80-81页 |
·MgLDB1基因在附着孢形成过程中的表达 | 第81-84页 |
·MgLDB1基因缺失突变 | 第84-87页 |
·MgLDB1基因缺失载体的构建 | 第84-86页 |
·敲除突变体的获得及其验证 | 第86-87页 |
·MgLDB1基因突变体的恢复突变 | 第87-89页 |
·互补载体构建 | 第87-88页 |
·互补转化子的获得 | 第88-89页 |
·生物学性状研究 | 第89-101页 |
·△AMgLDB1(AK58)突变体菌落形态和生长速度 | 第89-91页 |
·△MgLDB1(AK58)突变体不能形成分生孢子 | 第91页 |
·缺失突变体△MgLDB1(AK58)有性生殖丧失 | 第91页 |
·△MgLDB1突变体致病性研究 | 第91-96页 |
·△MgLDB1突变体对大麦致病性测定 | 第91-92页 |
·AMgLDB1突变体对水稻致病性测定 | 第92-96页 |
·MgLDB1基因突变对细胞完整性影响 | 第96-101页 |
·MgLDB1基因细胞完整性影响(一)—SDS处理 | 第96-97页 |
·基因突变对细胞完整性影响(二)—刚果红处理 | 第97-99页 |
·基因突变对细胞完整性影响(三)——calcofluor white处理 | 第99-101页 |
·基因突变对细胞完整性影响(四)——Glucanex处理 | 第101页 |
·MgLDB1基因突变后对渗透压敏感性影响 | 第101-103页 |
·讨论 | 第103-110页 |
·扩增T-DNA侧翼基因组DNA序列(鉴定标记基因)方法的改进 | 第103页 |
·MgLDB1基因的信息生物学分析 | 第103-105页 |
·LDB基因功能研究 | 第105-106页 |
·MgLDB1基因生殖作用的影响 | 第106页 |
·MgLDB1基因是细胞完整性负调控因子 | 第106-107页 |
·研究MgLDB1突变体细胞对渗透压敏感性变化 | 第107-108页 |
·未来研究 | 第108-110页 |
第三章 突变体A1-17-9的研究 | 第110-123页 |
·材料与方法 | 第110页 |
·结果与分析 | 第110-121页 |
·基因克隆及其序列分析 | 第110-115页 |
·反向巢式PCR扩增A1-17-9突变体T-DNA的左侧翼序列 | 第110页 |
·A1-17-9突变体T-DNA插入基因鉴定 | 第110-112页 |
·A1-17-9突变体T-DNA标记基因信息生物学分析 | 第112-115页 |
·A1-17-9突变体生物学特性研究 | 第115-121页 |
·A1-17-9突变体的菌落形态和生长速度 | 第115-116页 |
·A1-17-9突变体的大麦和水稻致病性测定 | 第116-117页 |
·A1-17-9突变体的附着孢形成实验 | 第117页 |
·A1-17-9突变体的洋葱表皮穿透实验 | 第117-118页 |
·有性生殖实验 | 第118-119页 |
·突变体A1-17-9单孢分离、潮霉素抗性与致病性实验 | 第119-121页 |
·A1-17-9突变体子囊孢子的单孢分离 | 第119-120页 |
·单孢分离后潮霉素抗性实验 | 第120页 |
·单孢菌落的致病性实验 | 第120-121页 |
·本章小结 | 第121-123页 |
参考文献 | 第123-13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