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致谢 | 第1-7页 |
| 前言 | 第7-9页 |
| 中文摘要 | 第9-10页 |
| Abstract | 第10-12页 |
| 目次 | 第12-14页 |
| 第一章 转Bt基因抗虫水稻的安全性评价 | 第14-24页 |
| 1 转Bt基因抗虫水稻的研究概况 | 第14-17页 |
| ·水稻 | 第14-16页 |
| ·Bt(Bacillus thuringiensis) | 第16-17页 |
| 2 转基因水稻生态安全性评价研究进展 | 第17-22页 |
| ·转基因水稻食品的安全性评价 | 第18-19页 |
| ·生物安全性隐患问题 | 第19-22页 |
| 3 转基因水稻的前景 | 第22-24页 |
| 第二章 褐飞虱脂肪体共生菌及肠道微生物研究进展 | 第24-32页 |
| 1 褐飞虱脂肪体共生菌研究进展 | 第24-30页 |
| ·褐飞虱脂肪体共生菌的存在部位、形态及数量研究 | 第25-26页 |
| ·共生菌在寄主体内的侵染过程 | 第26-27页 |
| ·雌、雄褐飞虱体内共生菌的差异 | 第27页 |
| ·褐飞虱脂肪体共生菌在寄主生长发育中的作用 | 第27-28页 |
| ·外界环境胁迫对褐飞虱脂肪体共生菌的影响 | 第28-29页 |
| ·研究褐飞虱脂肪体共生菌的意义 | 第29-30页 |
| 2 昆虫肠道微生物的研究进展 | 第30-32页 |
| 第三章 转cry1Ab抗虫粳稻对褐飞虱发育历期的影响 | 第32-41页 |
| 1 材料与方法 | 第32-34页 |
| ·供试水稻与供试昆虫 | 第32-33页 |
| ·第一代发育历期的测定 | 第33-34页 |
| ·第五代发育历期的测定 | 第34页 |
| ·第十代发育历期的测定 | 第34页 |
| 2 结果与分析 | 第34-40页 |
| ·同一代间发育历期的比较 | 第34-35页 |
| ·不同代间发育历期的比较 | 第35-40页 |
| 3 讨论 | 第40-41页 |
| 第四章 转cry1Ab抗虫粳稻对褐飞虱脂肪体共生菌的影响 | 第41-47页 |
| 1 材料与方法 | 第41-42页 |
| ·供试水稻 | 第41页 |
| ·供试昆虫 | 第41-42页 |
| ·样品采集 | 第42页 |
| ·样品制备与褐飞虱脂肪体共生菌计数 | 第42页 |
| ·数据分析 | 第42页 |
| 2 结果与分析 | 第42-45页 |
| ·褐飞虱类酵母共生菌数量变化趋势 | 第42-43页 |
| ·转cry1Ab粳稻对褐飞虱雌成虫脂肪体共生菌数量的影响 | 第43-44页 |
| ·转cry1Ab粳稻对褐飞虱雄成虫脂肪体共生菌数量的影响 | 第44-45页 |
| 3 讨论 | 第45-47页 |
| 第五章 Biolog检测转cry1Ab抗虫粳稻对褐飞虱肠道微生物多样性的影响 | 第47-54页 |
| 1 材料与方法 | 第47-49页 |
| ·供试水稻 | 第47-48页 |
| ·室内试验 | 第48页 |
| ·田间试验 | 第48页 |
| ·取样与Biolog检测 | 第48页 |
| ·数据统计分析 | 第48-49页 |
| 2 结果与分析 | 第49-52页 |
| ·褐飞虱肠道微生物利用碳源的动力学特征 | 第49-51页 |
| ·褐飞虱肠道微生物多样性指数分析 | 第51-52页 |
| 3 讨论 | 第52-54页 |
| 第六章 总讨论 | 第54-58页 |
| 1 转cry1Ab基因抗虫粳稻对褐飞虱生长发育的影响 | 第54-55页 |
| 2 转cry1Ab抗虫粳稻对非靶标害虫褐飞虱脂肪体共生菌的影响 | 第55-56页 |
| 3 Biolog检测转cry1Ab抗虫粳稻对褐飞虱肠道微生物多样性的影响 | 第56页 |
| 4 本研究的特色与创新点 | 第56页 |
| 5 今后有待研究的问题 | 第56-58页 |
| 参考文献 | 第58-66页 |
| 作者简历 | 第6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