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8页 |
引言 | 第8-13页 |
一、研究现状 | 第8-11页 |
二、研究意义 | 第11-12页 |
(一)理论意义 | 第11-12页 |
(二)实践意义 | 第12页 |
三、研究方法 | 第12-13页 |
第一章 概念界定 | 第13-19页 |
一、自然 | 第13-14页 |
二、自然主义 | 第14-17页 |
(一)自然主义的概念 | 第14-15页 |
(二)自然主义的基本特征 | 第15-16页 |
(三)自然主义的发展历程 | 第16-17页 |
三、自然主义教育 | 第17-19页 |
第二章 自然主义教育思想的发展历程 | 第19-38页 |
一、萌芽阶段:亚里士多德的自然主义教育思想 | 第19-22页 |
(一)亚里士多德自然主义教育思想的理论基础——灵魂论 | 第19页 |
(二)亚里士多德自然主义教育思想的内容 | 第19-22页 |
二、形成阶段:西方自然主义教育思想的客观化阶段、主观化阶段以及教育心理学化阶段 | 第22-30页 |
(一)客观化阶段:夸美纽斯“引证自然”的自然主义教育思想 | 第22-24页 |
(二)主观化阶段:卢梭的“自然教育”思想 | 第24-28页 |
1、卢梭自然主义教育的内涵 | 第24-25页 |
2、卢梭自然主义教育的目标 | 第25-26页 |
3、卢梭自然主义教育的年龄分期 | 第26-28页 |
(三)自然主义教育的心理学化阶段:裴斯泰洛齐的自然主义教育思想 | 第28-30页 |
三、自然主义教育思想的发展阶段 | 第30-38页 |
(一)福禄贝尔的自然主义教育思想 | 第30-32页 |
(二)第斯多惠的自然主义教育思想 | 第32-34页 |
(三)蒙台梭利的自然主义教育思想 | 第34-35页 |
(四)杜威的“儿童中心”自然主义教育思想 | 第35-38页 |
1、杜威的“教育即生长”的理论依据 | 第35-36页 |
2、“教育即生长”的涵义 | 第36-38页 |
第三章 自然主义教育思想的教育命题 | 第38-42页 |
一、自然与教育 | 第38页 |
二、自然主义教育的认识论 | 第38-39页 |
三、自然主义教育的价值观 | 第39-40页 |
四、自然主义教育的课程观 | 第40页 |
五、自然主义教育的师生观 | 第40-42页 |
第四章 自然主义教育思想的主要特点 | 第42-46页 |
一、崇尚自然,以自然为中心 | 第42页 |
二、人性本善的观点 | 第42-43页 |
三、自然适应性原则是其根本教育原则 | 第43-44页 |
四、用生物学的概念解释教育观点 | 第44页 |
五、注重儿童主动性的培养 | 第44-46页 |
第五章 对自然主义教育思想的评价 | 第46-51页 |
一、自然主义教育思想的历史贡献 | 第46-49页 |
(一)注重对儿童天性的研究,确立了儿童中心的教育思想 | 第46-47页 |
(二)提出一系列教学原则,促进教学理论的发展 | 第47-48页 |
(三)重视儿童经验的获得,改进了课程体系 | 第48页 |
(四)对当时教育压抑人性的批判,促进教育发展 | 第48-49页 |
二、自然主义教育思想的不足 | 第49-51页 |
参考文献 | 第51-54页 |
攻读研究生期间公开发表的论文 | 第54-55页 |
致谢 | 第55-5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