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1-4页 |
ABSTRACT | 第4-10页 |
第一章 引言 | 第10-16页 |
第一节 研究背景 | 第10-13页 |
一、实施新课标的需要 | 第10-12页 |
二、改变当前数学教学现状的需要 | 第12-13页 |
第二节 研究意义 | 第13-15页 |
第三节 研究方法 | 第15-16页 |
第二章 研究综述 | 第16-27页 |
第一节 国外研究综述 | 第16-21页 |
第二节 国内研究综述 | 第21-26页 |
第三节 对已有研究的评价 | 第26-27页 |
第三章 高中数学有效教学的理论概述 | 第27-33页 |
第一节 新课标下高中数学有效教学的界定 | 第27-28页 |
第二节 新课标下高中数学有效教学的理论依据 | 第28-33页 |
第四章 新课标下高中数学有效教学的特征、条件及影响因素 | 第33-63页 |
第一节 新课程标准下高中数学有效教学的特征 | 第33-43页 |
一、教学观念的转变 | 第33-34页 |
二、学生情感的关注 | 第34-35页 |
三、学生发展的注重 | 第35-36页 |
四、教学过程的凸显 | 第36-41页 |
五、双主体意识的唤起 | 第41-42页 |
六、目标层次的多维构建 | 第42-43页 |
第二节 高中数学有效教学的条件 | 第43-49页 |
一、教学知识的有效性 | 第44-45页 |
二、教学方法的有效性 | 第45-46页 |
三、教学信息的有效性 | 第46-47页 |
四、教学调控的有效性 | 第47-48页 |
五、教学交往的有效性 | 第48页 |
六、教学发展的有效性 | 第48-49页 |
第三节 影响新课标下高中数学有效教学的因素 | 第49-63页 |
一、教师 | 第50-57页 |
二、学生 | 第57-61页 |
三、课程资源 | 第61-63页 |
第五章 高中数学教学有效性的现状调查与分析 | 第63-78页 |
第一节 调查方法 | 第63页 |
第二节 调查的结果及分析 | 第63-70页 |
一、学生问卷的调查与分析 | 第63-67页 |
二、教师问卷的调查与分析 | 第67-70页 |
第三节 讨论 | 第70-78页 |
一、学生调查结果的讨论 | 第70-71页 |
二、教师调查结果的讨论 | 第71页 |
三、几点思考 | 第71-78页 |
第六章 新课标下高中数学有效教学设计 | 第78-121页 |
第一节 新课标下高中数学有效教学设计的原则 | 第78-84页 |
一、课程目标中心原则 | 第78-79页 |
二、情意化原则 | 第79-80页 |
三、结构化原则 | 第80-81页 |
四、活动化原则 | 第81-83页 |
五、创造化原则 | 第83页 |
六、调控化原则 | 第83-84页 |
第二节 新课标下的有效教学设计方案 | 第84-121页 |
一、教学目标的有效设计 | 第84-86页 |
二、教学内容的有效设计 | 第86-93页 |
三、教学时间的有效设计 | 第93-94页 |
四、教学措施的有效设计 | 第94-98页 |
五、教学活动的有效设计 | 第98-117页 |
六、教学评价的有效设计 | 第117-121页 |
第七章 新课标下高中数学有效教学的效果评估及思考 | 第121-127页 |
第一节 高中数学有效教学效果评估 | 第121-123页 |
第二节 高中数学有效教学实验的若干思考 | 第123-127页 |
一、实施数学有效教学的前提是师生教育观念的转变 | 第123-125页 |
二、实施数学有效教学的重点是有效教学方案的设计 | 第125页 |
三、实施数学有效教学的关键是引导学生“数学地思考” | 第125-127页 |
结语 | 第127-129页 |
参考文献 | 第129-131页 |
附录 | 第131-147页 |
附录1 学生调查问卷 | 第131-136页 |
附录2 教师调查问卷 | 第136-140页 |
附录3 高中数学有效教学设计实施的案例 | 第140-147页 |
后记 | 第147-14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