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轼诗学思想的生存论阐释
中文提要 | 第1-9页 |
Abstract | 第9-13页 |
导论 | 第13-47页 |
一、从古今之争到生存论视域 | 第14-22页 |
二、苏轼文论研究回顾与展望 | 第22-41页 |
三、选题说明 | 第41-47页 |
第一章 道:艺术存在的生存论根基 | 第47-104页 |
第一节 苏轼论“道”的特点与立场 | 第49-63页 |
一、“道”的突破与解“道”之难 | 第49-52页 |
二、批判的切入与立场的确立 | 第52-59页 |
三、生存之域的敞开与“道”之融通 | 第59-63页 |
第二节 苏轼之“道”的本真属性 | 第63-77页 |
一、物生而阴阳隐:道之隐匿 | 第64-68页 |
二、非性无以成道:道的非对象化 | 第68-71页 |
三、莫之求以自至:道的非现成识度 | 第71-77页 |
第三节 苏轼论“道”与艺术的生存论关联 | 第77-90页 |
一、“文与道俱”的背后:生存论的原初关联 | 第78-85页 |
二、“有道有艺”的创建:道在艺术中栖身 | 第85-90页 |
第四节 苏轼对诗人生存的本真筹划 | 第90-104页 |
一、有为而作:入世为人 | 第91-94页 |
二、无意乃佳:出世为诗 | 第94-98页 |
三、不能不为:自然为文 | 第98-104页 |
第二章 意:文学艺术的本源 | 第104-149页 |
第一节 “以意为主”的生存论探源 | 第106-125页 |
一、从“有意”到“尽意”:快意平生的生存论基底 | 第107-111页 |
二、从“言志”到“缘情”:意之遮蔽的历史现象 | 第111-118页 |
三、从“存意”到“寓意”:率意为文的创作揭秘 | 第118-125页 |
第二节“意”之为“诗意”的生成性特征 | 第125-149页 |
一、自是一家:向来我属 | 第127-130页 |
二、神与物交:即物而生 | 第130-134页 |
三、博观约取:先行组建 | 第134-138页 |
四、成竹于胸:整体性构成 | 第138-144页 |
五、境与意会:境域化逗留 | 第144-149页 |
第三章 物:艺术是对自然的应合 | 第149-191页 |
第一节 物之为物的生存论解读 | 第152-163页 |
一、失己所存:物之患源于人之爱欲 | 第153-155页 |
二、无心而一:人与物的原初关联 | 第155-158页 |
三、静与空:物之为物的澄明之“镜” | 第158-163页 |
第二节 苏轼论物的本然状态 | 第163-177页 |
一、形:可见而有所隐 | 第164-167页 |
二、神:晦而不失其明 | 第167-172页 |
三、理:形神各当其处 | 第172-177页 |
第三节 苏轼论物与艺术的生存论关联 | 第177-191页 |
一、不“留意于物”而“寓意于物”:意与物合 | 第180-184页 |
二、从“不留一物”到“身与竹化”:以物为形 | 第184-191页 |
第四章 言:诗化的道说方式 | 第191-230页 |
第一节 言止于达意:在恣意中道出自身 | 第192-204页 |
一、有意而言:言说之根基 | 第194-197页 |
二、自伸其喙:说的自我性 | 第197-200页 |
三、穷而后工:工夫在言外 | 第200-204页 |
第二节 达于物之妙:在体物中敞显世界 | 第204-214页 |
一、使了然于口与手:在言说中物成其物 | 第205-209页 |
二、亲到其处知语工:在吟咏中带出世界 | 第209-214页 |
第三节 冲口出常言:在纵笔中入乎化境 | 第214-230页 |
一、以故为新,以俗为雅:返求寻常之本真 | 第216-223页 |
二、质而实绮,癯而实腴:臻达平淡之天成 | 第223-230页 |
结语 | 第230-235页 |
主要参考文献 | 第235-242页 |
后记 | 第242-244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第24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