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1-9页 |
Abstract | 第9-12页 |
导言 | 第12-25页 |
一、论文选题价值和意义 | 第12-15页 |
二、师陀小说研究综述 | 第15-22页 |
三、写作思路和论文创新性简要说明 | 第22-25页 |
第一章 中国现代乡土小说格局之外的“异类” | 第25-75页 |
第一节、批评标准的重大偏误与研究起点的重新探寻 | 第25-35页 |
第二节、情节模式独创的起点:从“自己面对自己的死”开始 | 第35-42页 |
第三节、主题范式独创的起点:“死一样安宁”的“原野”何指 | 第42-57页 |
第四节、人物形象的独创:主流批评标准中的“陌生人” | 第57-75页 |
第二章 存在主义的乡土中国想象 | 第75-106页 |
第一节、独创的主题范式:生存论层面的个体生存之彻底绝望 | 第76-82页 |
第二节、“极限处境”:师陀、陀思妥耶夫斯基、海德格尔的精神相遇 | 第82-89页 |
第三节、独创的人物形象谱系:脱离“常人”和“沉沦”状态的“此在” | 第89-94页 |
第四节、存在主义的乡土中国想象的两重文学史价值 | 第94-106页 |
第三章 当中国原创存在主义被置于启蒙场内 | 第106-155页 |
第一节、在启蒙文学模式内反启蒙:“权力关系”主题与“哈姆雷特”的缺席 | 第106-123页 |
第二节、精英话语之外的中国原创存在主义:师陀与鲁迅、残雪、卡夫卡 | 第123-139页 |
第三节、向启蒙和革命“认父”:师陀乡土小说创作得失总检讨 | 第139-155页 |
第四章 师陀存在主义乡土小说对当代文化时空的超越性 | 第155-190页 |
第一节、师陀的当代“接受障碍”:《无望村的馆主》版本修改之谜 | 第155-166页 |
第二节、师陀存在主义乡土小说对80 年代现代主义文学思潮的超越 | 第166-175页 |
第三节、师陀存在主义乡土小说与世纪末消费文化语境中的“逻辑自杀”文本 | 第175-190页 |
附录:师陀年谱 | 第190-256页 |
参考文献 | 第256-267页 |
致谢 | 第267-268页 |
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第26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