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文学论文--中国文学论文--文学评论和研究论文--古代文学(~1840年)论文

中国古代叙事文本评点理论研究--以金圣叹评点为中心的现代阐释

中文摘要第1-9页
英文摘要第9-12页
引言第12-24页
 一、评点研究的历史与现状第12-17页
 二、本文研究的对象与思路第17-21页
 三、本文研究的现实意义第21-22页
 四、本文研究的创新与拓展第22-24页
第一章 文学评点的文化传统第24-45页
 第一节 经学注疏传统第24-29页
  一、经学注疏体式与评点形态的形成第25-27页
  二、注疏释义要求与评点的意义解释第27-28页
  三、注疏释义方式与评点的解释循环第28-29页
 第二节 选学与文章学传统第29-34页
  一、“选学”传统与评点的文学自觉第29-32页
  二、文章学传统与评点的“文法”论第32-34页
 第三节 叙事文本的评点视域第34-45页
  一、叙事文本评点的文学视域第34-38页
  二、叙事文本评点的思想视域第38-45页
第二章 叙事文本与审美自由第45-69页
 第一节 以文为戏:叙事文本与文人的审美自由第45-55页
  一、“以文为戏”内涵的历史演变第46-48页
  二、“以文为戏”上升为审美自由第48-52页
  三、“以文为戏”与“发愤著书”第52-55页
 第二节 才子文心:叙事文本的文学性探源第55-69页
  一、才子文心意在于“文”第56-62页
  二、从文心到“文”的生命形态第62-69页
第三章 叙事文本的审美边界第69-98页
 第一节 后现代历史叙事与史传叙事文评点第69-81页
  一、以“文”统“事”:史传叙事中的文学话语第69-75页
  二、以“意”驭“文”:借世间杂事抒满胸天机第75-79页
  三、“实录”精神与文学精神:史传叙事文评点的意义第79-81页
 第二节 文学叙事中的文本世界与生活世界第81-90页
  一、评点家对虚构与真实关系的认识第81-85页
  二、金圣叹的“文心捏造”与生活构想第85-90页
 第三节、审美经验中的“形式”与“内容”第90-98页
  一、“伸其神理”与“略其形迹”:审美区分的主观倾向第91-93页
  二、“旁托古人生死离合之事”:审美经验中的文本世界第93-95页
  三、走向完整的文本世界:对金圣叹形式美追求的评价第95-98页
第四章 叙事文本的本体构成第98-160页
 第一节 叙事文本的观念形成第98-110页
  一、评点家的叙事文本意识第98-102页
  二、叙事文本观念的逻辑起点第102-110页
 第二节 叙事语言的审美特征第110-127页
  一、叙事语言的多重意蕴第110-117页
  二、叙事语言的意蕴生成第117-121页
  三、叙事语言的反讽效应第121-123页
  四、叙事语言的对话特征第123-127页
 第三节 叙事结构的经营构造第127-143页
  一、“天地之数”:叙事结构的内在神理第128-132页
  二、“宛然共成”:叙事结构的有机统一第132-136页
  三、“起于极微”:叙事结构的运行机制第136-140页
  四、“文无定格”:叙事结构的活法经营第140-143页
 第四节 叙事意义的显示方式第143-160页
  一、叙事“文法”与意义显示第144-148页
  二、叙事“意象”与意义显示第148-154页
  三、叙事“隐笔”与意义显示第154-160页
第五章 叙事文本的意义解释第160-191页
 第一节 作为关系维度中的意义解释第160-177页
  一、“闻弦赏音”与作者意图追问第161-168页
  二、“暂有之我”与古今融合意识第168-173页
  三、“勾魂摄魄”与文本意义关联第173-177页
 第二节 作为自我理解的意义解释第177-191页
  一、“圣叹文字”与理解视域第177-182页
  二、“读者精神”与生活引导第182-188页
  三、自我理解与评点家的局限第188-191页
第六章 叙事文本的审美阅读第191-221页
 第一节 作为审美解释的阅读第191-205页
  一、阅读的审美解释特征第191-195页
  二、阅读的审美解释方式第195-205页
 第二节 作为审美经验的阅读第205-221页
  一、阅读期待第206-215页
  二、阅读共鸣第215-221页
结语:走向经典的叙事文本第221-224页
主要参考文献第224-232页
后记第232-234页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第234页
 攻读学位期间参与编写的著作第234页

论文共234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佛教与六朝诗学
下一篇:苏轼诗学思想的生存论阐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