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7页 |
ABSTRACT | 第7-11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1-19页 |
·金霉素研究现状和发展趋势 | 第11-12页 |
·背景及生产概况 | 第11页 |
·金霉素的前景预测 | 第11页 |
·金霉素链霉菌诱变选育的研究现状 | 第11-12页 |
·微生物诱变育种方法简介 | 第12-13页 |
·化学诱变 | 第12页 |
·物理诱变 | 第12-13页 |
·离子束生物技术与应用进展 | 第13-15页 |
·离子注入与生物体相互作用 | 第13-15页 |
·离子注入微生物的生物学效应 | 第15页 |
·离子注入与传统辐射诱变效应的比较 | 第15-16页 |
·离子注入微生物诱变育种的应用现状 | 第16页 |
·离子注入微生物诱变育种的市场前景 | 第16-17页 |
·本论文研究目的和内容 | 第17-19页 |
第二章 优化金霉素实验室诱变菌的培养条件 | 第19-25页 |
·前言 | 第19页 |
·实验材料与方法 | 第19-20页 |
·菌种 | 第19-20页 |
·装液量(溶氧)对效价的影响 | 第20页 |
·接种量对效价的影响 | 第20页 |
·转速对效价的影响 | 第20页 |
·pH值对效价的影响 | 第20页 |
·温度对效价的影响 | 第20页 |
·实验结论 | 第20-24页 |
·装液量(溶氧)对效价的影响 | 第20-21页 |
·接种量对效价的影响 | 第21-22页 |
·转速对效价的影响 | 第22页 |
·pH值对效价的影响 | 第22-23页 |
·温度对效价的影响 | 第23-24页 |
·讨论 | 第24-25页 |
第三章 低能N~+诱变选育工业金霉素生产菌 | 第25-36页 |
·前言 | 第25页 |
·实验材料与方法 | 第25-30页 |
·菌种 | 第25页 |
·出发菌株系谱 | 第25-26页 |
·主要仪器 | 第26页 |
·主要试剂 | 第26页 |
·常规培养基 | 第26-27页 |
·生产力的测定 | 第27页 |
·实验方法 | 第27页 |
·数据分析方法 | 第27页 |
·出发菌株的筛分 | 第27-28页 |
·高产菌株的遗传稳定性 | 第28页 |
·氮离子注入诱变方法 | 第28-29页 |
·工艺流程 | 第29-30页 |
·发酵效价测定 | 第30页 |
·结果和讨论 | 第30-35页 |
·CTC效价标准曲线的绘制 | 第30-31页 |
·低能N~+注入金霉素链霉菌的诱变效果 | 第31页 |
·N~+注入对金霉素链霉菌菌落形态的影响 | 第31-32页 |
·摇瓶结果的分析及统计 | 第32-35页 |
·讨论 | 第35-36页 |
第四章 工业金霉素诱变菌罐式试验及发酵特性的研究 | 第36-54页 |
·前言 | 第36页 |
·饲用金霉素生产设备的工艺流程简图 | 第36-37页 |
·饲用金霉素的生产工艺流程 | 第37页 |
·材料和方法 | 第37-42页 |
·金霉素发酵工艺配方 | 第37-38页 |
·培养方法 | 第38页 |
·中间体的质量标准和检验方法 | 第38-39页 |
·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金霉素含量 | 第39页 |
·分析方法 | 第39-42页 |
·实验结果与分析 | 第42-53页 |
·上罐试验 | 第42页 |
·t-检验 | 第42-43页 |
·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金霉素含量 | 第43-44页 |
·种子培养液的参数测定 | 第44-47页 |
·发酵液参数的测定 | 第47-53页 |
·讨论 | 第53-54页 |
第五章 生物氮素替代蛋白胨的研究 | 第54-57页 |
·前言 | 第54页 |
·材料及实验方法 | 第54-55页 |
·仪器 | 第54页 |
·材料 | 第54页 |
·摇瓶试验考察生物氮素对发酵单位的影响并选择最佳比例 | 第54-55页 |
·结果和讨论 | 第55-56页 |
·摇瓶试验结果 | 第55页 |
·罐试试验结果 | 第55-56页 |
·结论 | 第56-57页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第57-59页 |
·结论 | 第57-58页 |
·展望 | 第58-59页 |
参考文献 | 第59-64页 |
致谢 | 第64-65页 |
攻读学位论文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6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