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6页 |
Abstract | 第6-12页 |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 第12-27页 |
1 利用偃麦草种质的研究 | 第12-17页 |
·偃麦草属的分类 | 第12-13页 |
·中间偃麦草的染色体组成 | 第13页 |
·小麦—偃麦草双二倍体、附加系、易位系和代换系 | 第13-16页 |
·中间偃麦草与小麦属的杂交及双二倍体 | 第13-14页 |
·小麦—偃麦草异附加系选育 | 第14-15页 |
·小麦—偃麦草代换系的培育 | 第15页 |
·小麦—偃麦草易位系培育 | 第15-16页 |
·中间偃麦草中抗病基因向小麦的转移 | 第16-17页 |
·抗黄矮病基因的转移 | 第17页 |
·白粉病抗性基因向小麦的转移 | 第17页 |
·条锈病抗性基因向小麦的转移 | 第17页 |
2 小麦遗传背景中外源遗传物质的检测与定位 | 第17-25页 |
·形态标记(Morphological markers) | 第18-19页 |
·细胞学标记(Cytological markers) | 第19-20页 |
·核型及核型分析 | 第19页 |
·减数分裂染色体配对分析 | 第19-20页 |
·染色体分带 | 第20页 |
·生化标记(Biochemical markers) | 第20-21页 |
·染色体原位杂交(in situ Hybridization) | 第21-23页 |
·多色荧光原位杂交(mFISH) | 第22页 |
·引物原位合成技术和原位PCR(PRINS) | 第22页 |
·DNA FIBER-FISH | 第22页 |
·基因组原位杂交(GISH) | 第22-23页 |
·分子标记(Molecular markers) | 第23-25页 |
·RFLP(即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 | 第23-24页 |
·RAPD即随机扩增多态性(random amplified polymorphic DNA) | 第24页 |
·SSR或称微卫星(microsatellite) | 第24页 |
·STS-PCR(Sequence-tagged site)标记即序列标定位点 | 第24-25页 |
·AFLP(Amplified fragment length polymorphism) | 第25页 |
3 立题依据、研究内容 | 第25-27页 |
·立题依据 | 第25-26页 |
·研究内容 | 第26页 |
·技术路线 | 第26-27页 |
第二部分 材料与方法 | 第27-35页 |
1 试验材料 | 第27页 |
2 试验方法 | 第27-35页 |
·农艺性状的考察 | 第27页 |
·细胞学研究 | 第27-28页 |
·基因组原位杂交(GISH) | 第28-32页 |
·高分子量谷蛋白SDS—PAGE检测 | 第32-33页 |
·SSR-PCR分析 | 第33-35页 |
第三部分 结果与分析 | 第35-42页 |
1 三个材料的农艺性状 | 第35-36页 |
2 细胞学分析 | 第36-38页 |
·根尖细胞染色体计数 | 第36-37页 |
·花粉母细胞结果分析 | 第37-38页 |
3 基因组原位杂交结果与分析 | 第38-40页 |
4 AF-1谷蛋白亚基结果与分析 | 第40页 |
5 SSR结果与分析 | 第40-42页 |
第四部分 讨论 | 第42-47页 |
1 八倍体小偃麦的利用价值 | 第42页 |
2 利用八倍体小偃麦创制小麦-偃麦草代换系、附加系及易位系 | 第42-43页 |
3 各种实验方法相结合使用,增加了实验结果的可靠性 | 第43-44页 |
4 中间偃麦草中抗白粉病向普通小麦中转移 | 第44-45页 |
5 中间偃麦草抗条锈病基因向普通小麦中转移 | 第45页 |
6 普通小麦与八倍体小偃麦杂种后代的农艺性状 | 第45-46页 |
7 偃麦草遗传物质的导入丰富了普通小麦谷蛋白亚基 | 第46-47页 |
参考文献 | 第47-55页 |
附录一:Table Chromosome position for SSR markers | 第55-56页 |
致谢 | 第56-57页 |
在校期间发表的论文 | 第5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