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1-5页 |
| Abstract | 第5-9页 |
| 1 绪论 | 第9-22页 |
| ·选题依据及研究意义 | 第9页 |
| ·国内外板内构造作用研究现状 | 第9-19页 |
| ·板内造山带研究 | 第10-12页 |
| ·盆地构造研究 | 第12-14页 |
| ·盆山耦合、转换及构造作用研究 | 第14-16页 |
| ·新疆博格达山及其邻区板内构造作用研究及存在问题 | 第16-19页 |
| ·本文的技术路线和研究内容 | 第19-20页 |
| ·论文工作量和取得的成果 | 第20-22页 |
| ·论文工作量 | 第20页 |
| ·论文取得的成果及创新点 | 第20-22页 |
| 2 区域地质背景 | 第22-44页 |
| ·区域大地构造背景及地质概况 | 第22-26页 |
| ·大地构造位置 | 第22-24页 |
| ·区域构造单元划分 | 第24-26页 |
| ·基底组成及其形成 | 第26-38页 |
| ·结晶基底 | 第26-28页 |
| ·褶皱基底—洋盆消减、陆陆碰撞造山作用 | 第28-38页 |
| ·区域二叠纪—新生代地层 | 第38-44页 |
| ·二叠系 | 第38-40页 |
| ·三叠系 | 第40-41页 |
| ·侏罗系 | 第41-42页 |
| ·白垩系 | 第42-43页 |
| ·新生界 | 第43-44页 |
| 3 博格达构造带构造特征分析 | 第44-81页 |
| ·区域地质概况 | 第44-51页 |
| ·博格达构造带区域地质概况 | 第44-46页 |
| ·区域大断裂概述 | 第46-51页 |
| ·地层序列及组合特征 | 第51-64页 |
| ·二叠系 | 第51-59页 |
| ·三叠系 | 第59-61页 |
| ·侏罗系 | 第61-63页 |
| ·白垩系 | 第63页 |
| ·新生界 | 第63-64页 |
| ·构造事件及构造样式 | 第64-75页 |
| ·地层接触关系和构造事件 | 第65-69页 |
| ·构造特征及其样式 | 第69-75页 |
| ·构造演化 | 第75-81页 |
| ·二叠纪陆内裂谷—断陷—萎缩阶段 | 第75-78页 |
| ·晚二叠世晚期—三叠纪前陆盆地形成—拗陷阶段 | 第78页 |
| ·侏罗纪—古近纪广盆形成演化阶段 | 第78-79页 |
| ·新生代强烈逆冲造山和盆地改造阶段 | 第79-81页 |
| 4 三塘湖盆地构造演化特征分析 | 第81-113页 |
| ·区域地质概况 | 第81-82页 |
| ·地层序列及沉积组合 | 第82-89页 |
| ·二叠系 | 第82-86页 |
| ·三叠系 | 第86-87页 |
| ·侏罗系 | 第87-88页 |
| ·白垩系—新生界 | 第88-89页 |
| ·构造事件及其特征 | 第89-94页 |
| ·不整合及其性质的确定 | 第89-94页 |
| ·构造层及构造阶段划分 | 第94页 |
| ·各构造层的主要构造特征及构造样式 | 第94-111页 |
| ·二叠系构造层(晚海西期)构造变形特征 | 第94-97页 |
| ·三叠—侏罗—下白垩统构造层(晚燕山期)构造特征分析 | 第97-108页 |
| ·古近系—第四系构造层及喜山期构造变形特征 | 第108-111页 |
| ·三塘湖盆地构造演化 | 第111-113页 |
| 5 吐鲁番—哈密盆地构造演化特征分析 | 第113-137页 |
| ·区域地质概况 | 第113页 |
| ·地层序列与沉积组合 | 第113-118页 |
| ·下二叠统 | 第115页 |
| ·中二叠统 | 第115-116页 |
| ·上二叠统—下三叠统 | 第116页 |
| ·中、上三叠统 | 第116页 |
| ·侏罗系 | 第116-117页 |
| ·白垩系—新生界 | 第117-118页 |
| ·构造事件、构造层划分及不同构造层构造特征 | 第118-132页 |
| ·构造层划分 | 第118-119页 |
| ·各构造层的构造特征 | 第119-132页 |
| ·不同时期构造变形层次的叠加和反转 | 第132-137页 |
| ·不同类型构造应力形成的构造样式的叠加、改造与反转 | 第132-133页 |
| ·相同类型构造应力形成构造样式的叠加与继承 | 第133-137页 |
| 6 博格达及其邻区板内构造作用分析 | 第137-161页 |
| ·博格达构造带及其邻区的区域构造特征 | 第137-138页 |
| ·博格达构造带及其邻区的板内构造演化过程 | 第138-153页 |
| ·早二叠世(海西期)伸展断陷—拗陷阶段 | 第139-143页 |
| ·晚二叠世—古近纪的区域挤压阶段 | 第143-151页 |
| ·新近纪强烈挤压逆冲造山阶段 | 第151-153页 |
| ·博格达山隆升时间的限定 | 第153-156页 |
| ·博格达及其邻区构造运动学与区域动力学分析 | 第156-161页 |
| ·博格达及其邻区构造运动的几何学、运动学特征 | 第156-157页 |
| ·区域动力学分析 | 第157-161页 |
| 主要认识与结论 | 第161-163页 |
| 参考文献 | 第163-171页 |
| 致谢 | 第17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