鄂尔多斯盆地晚三叠世沉积中心迁移演化规律研究
摘要 | 第1-4页 |
Abstract | 第4-8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8-19页 |
第一节 选题来源、依据、目的和意义 | 第8-10页 |
一、选题来源及依据 | 第8-9页 |
二、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 第9-10页 |
第二节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 第10-14页 |
一、研究的手段、方法及发展趋势 | 第10-11页 |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 第11-14页 |
第三节 主要研究内容 | 第14-15页 |
一、总体研究目标 | 第14页 |
二、主要研究内容 | 第14-15页 |
第四节 研究思路、研究方法和技术路线 | 第15-16页 |
一、研究思路 | 第15页 |
二、技术路线 | 第15-16页 |
三、技术方法 | 第16页 |
第五节 完成的主要工作量 | 第16-17页 |
第六节 主要研究成果及创新点 | 第17-19页 |
一、主要研究成果 | 第17-18页 |
二、创新点 | 第18-19页 |
第二章 区域地质概况及构造区划分 | 第19-22页 |
第一节 区域地质概况 | 第19-20页 |
第二节 盆地构造区划分及构造特征 | 第20-22页 |
第三章 地层划分及对比 | 第22-34页 |
第一节 地层划分的思路及方法 | 第22-23页 |
第二节 地层划分方案 | 第23-25页 |
第三节 地层划分、对比标志 | 第25-30页 |
一、主要标志层 | 第25-29页 |
二、辅助标志层 | 第29-30页 |
第四节 地层特征 | 第30-34页 |
第四章 沉积特征与盆地边界 | 第34-45页 |
第一节 岩石类型及特征 | 第34-35页 |
一、砂岩 | 第34页 |
二、粉砂岩 | 第34-35页 |
三、泥(页)岩 | 第35页 |
四、凝灰岩 | 第35页 |
五、泥灰岩 | 第35页 |
第二节 沉积结构特征 | 第35-38页 |
一、沉积物的结构成熟度 | 第35-36页 |
二、沉积物的粒度分布特征 | 第36-38页 |
第三节 沉积构造特征 | 第38-39页 |
第四节 盆地边界 | 第39-45页 |
第五章 物源分析 | 第45-75页 |
一、轻矿物特征与物源分析 | 第46-60页 |
二、重矿物特征与物源分析 | 第60-67页 |
三、古水流特征与物源分析 | 第67-70页 |
四、稀土元素富集规律与物源分析 | 第70-75页 |
第六章 沉积中心迁移特征与沉积相 | 第75-110页 |
第一节 相界线的划分原则 | 第75-79页 |
一、湖岸线的划分原则 | 第75-78页 |
二、河流与三角洲平原界线的划分原则 | 第78-79页 |
第二节 沉积相与砂体展布 | 第79-104页 |
一、长10油层组沉积中心分布特征与砂体展布 | 第79-81页 |
二、长9油层组沉积中心分布特征与砂体展布 | 第81-84页 |
三、长8油层组沉积中心分布特征与砂体展布 | 第84-87页 |
四、长7油层组沉积中心分布特征与砂体展布 | 第87-90页 |
五、长6油层组沉积中心分布特征与砂体展布 | 第90-94页 |
六、长4+5油层组沉积中心分布特征与砂体展布 | 第94-97页 |
七、长3油层组沉积中心分布特征与砂体展布 | 第97-99页 |
八、长2油层组沉积中心分布特征与砂体展布 | 第99-102页 |
九、长1油层组沉积中心分布特征与砂体展布 | 第102-104页 |
第三节 沉积环境格局 | 第104-110页 |
第七章 构造运动与气候对沉积的影响 | 第110-124页 |
第一节 气候对沉积作用的影响 | 第110-111页 |
第二节 构造运动对沉积的影响 | 第111-124页 |
一、沉积背景 | 第111-112页 |
二、晚三叠世沉降中心研究 | 第112-118页 |
三、晚三叠世沉积中心研究 | 第118-121页 |
四、晚三叠世构造与沉积中心演化 | 第121-124页 |
结论与认识 | 第124-126页 |
图版Ⅰ | 第126-127页 |
图版Ⅱ | 第127-128页 |
参考文献 | 第128-140页 |
作者读博期间参加的科研项目与公开发表论文情况 | 第140-141页 |
致谢 | 第14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