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12页 |
Abstract | 第12-14页 |
第一章 引言 | 第14-35页 |
·植物免疫系统 | 第14-17页 |
·病原相关分子模式 | 第15页 |
·病原相关分子模式信号识别 | 第15-16页 |
·病原相关分子模式信号转导 | 第16页 |
·病原相关分子和真菌效应子 | 第16-17页 |
·分泌蛋白 | 第17-19页 |
·分泌蛋白的结构特征 | 第17页 |
·分泌蛋白分泌途径 | 第17-18页 |
·分泌蛋白的生物学作用 | 第18-19页 |
·几丁质酶 | 第19-22页 |
·几丁质酶性质和分类 | 第20-21页 |
·真菌几丁质酶的基因结构 | 第21页 |
·真菌几丁质酶功能 | 第21-22页 |
·丝氨酸蛋白酶 | 第22-23页 |
·丝氨酸蛋白酶概况 | 第22页 |
·丝氨酸蛋白酶结构与功能 | 第22-23页 |
·单子叶甘露糖结合凝集素 | 第23-26页 |
·单子叶甘露糖结合凝集素的分子结构 | 第24页 |
·MBL 的生理作用及其在农业领域的应用 | 第24-26页 |
·锌指蛋白研究进展 | 第26-29页 |
·锌指蛋白的结构 | 第26-27页 |
·锌指蛋白的功能 | 第27-29页 |
·锌指蛋白的应用 | 第29页 |
·酵母双杂交技术在植物与病原物识别及信号传导研究中的应用 | 第29-31页 |
·RNA 干涉技术在基因功能研究中的应用 | 第31-32页 |
·实时定量PCR 在基因表达分析研究中的应用 | 第32-33页 |
·GST pull-down 与免疫共沉淀 | 第33页 |
·本研究的目的意义 | 第33-35页 |
第二章 材料与方法 | 第35-53页 |
·材料 | 第35-36页 |
·试剂 | 第35页 |
·供试材料 | 第35页 |
·供试质粒 | 第35-36页 |
·方法 | 第36-53页 |
·生物信息学分析 | 第36-37页 |
·蛋白质理化特性分析 | 第36页 |
·蛋白质结构功能域预测 | 第36页 |
·基序(Motif)搜索 | 第36-37页 |
·载体的构建 | 第37-39页 |
·水稻或稻瘟病菌RNA 的提取 | 第37-38页 |
·RT-PCR | 第38页 |
·PCR | 第38-39页 |
·PCR 产物回收、酶切和连接 | 第39页 |
·文库的筛选 | 第39-42页 |
·YGR2 感受态细胞的制备 | 第39-40页 |
·pBD-GAL4-MoChi1 质粒转入YGR2 菌株 | 第40页 |
·重组诱饵质粒毒性检测 | 第40页 |
·诱饵蛋白在酵母细胞中表达的检测 | 第40-41页 |
·诱饵蛋白自激活实验 | 第41页 |
·pAD-Library 与pBD-GAL4-MoChi1 共转入酵母细胞 | 第41-42页 |
·利用营养缺陷平板和X-gal 平板进行筛选 | 第42页 |
·DNA 序列测定与分析 | 第42页 |
·蛋白的表达 | 第42-43页 |
·蛋白在大肠杆菌内的诱导表达 | 第42页 |
·SDS-PAGE | 第42-43页 |
·GSTpull-down 体外互作实验 | 第43-45页 |
·稻瘟病菌几丁质酶(MoChi1)和丝氨酸蛋白酶(MoSP1)的克隆和表达 | 第43-44页 |
·稻瘟病菌几丁质酶和丝氨酸蛋白酶受体基因的克隆和表达 | 第44页 |
·蛋白质的体外互作(以其中一个受体 OsMbl1 为例) | 第44页 |
·Western bloting | 第44-45页 |
·实时定量PCR | 第45-49页 |
·实时定量PCR 引物的设计 | 第46页 |
·cDNA 的合成 | 第46-47页 |
·最佳退火温度的确定 | 第47-48页 |
·目的基因和内参基因标准曲线的建立 | 第48-49页 |
·实时定量PCR 检测不同样品中目的基因的表达量 | 第49页 |
·实时定量PCR 数据分析方法 | 第49页 |
·RNAi 及超表达载体构建 | 第49-53页 |
·RNAi 载体的构建策略 | 第49-50页 |
·超表达载体构建 | 第50页 |
·农杆菌的转化 | 第50-53页 |
第三章 稻瘟病菌几丁质酶(MoChi1)水稻受体的筛选 | 第53-69页 |
·MoChi1 基因的克隆及酵母双杂载体的构建 | 第53-54页 |
·酵母表达质粒pBD-GAL4-MoChi1 转入YGR2 菌株的PCR 验证和表达验证 | 第54-56页 |
·酵母表达质粒pBD-GAL4-MoChi1 的自激活检测和毒性检测 | 第56-58页 |
·p-AD-Library 与pBD-GAL4-MoChi1 共转入酵母细胞 | 第58-59页 |
·阳性克隆的分析、鉴定与验证 | 第59-60页 |
·DNA 序列测定与分析 | 第60-62页 |
·小结与讨论 | 第62-69页 |
·MoChi1 受体的筛选 | 第62-63页 |
·阳性克隆菌株的序列分析 | 第63-69页 |
第四章 稻瘟病菌几丁质酶和丝氨酸蛋白酶及其受体的 GST pull-down 体外互作验证 | 第69-79页 |
·不同受体基因的克隆 | 第69-70页 |
·不同受体基因原核表达载体的构建 | 第70-71页 |
·含有GST-tag 重组受体蛋白的诱导表达 | 第71-73页 |
·含有 His6-tag 的几丁质酶和丝氨酸蛋白酶的原核表达载体的构建 | 第73页 |
·含有 His6-tag 的几丁质酶和丝氨酸蛋白酶的原核表达载体的诱导表达 | 第73-74页 |
·GST pull-down | 第74-76页 |
·小结与讨论 | 第76-79页 |
第五章 MoChi1受体基因OsMBL1和 MoSP1受体基因OsZFP1的功能域分析 | 第79-94页 |
·蛋白功能分析 | 第79-81页 |
·蛋白质理化特性分析 | 第79页 |
·蛋白质结构功能域预测 | 第79-81页 |
·OsMbl1 和 OsZfp1 结合功能域的定位 | 第81-87页 |
·各个突变体基因的克隆 | 第82-83页 |
·OsMBL1 各突变体原核表达载体的构建与表达 | 第83-85页 |
·OsZFP1 各突变体原核表达载体的构建与表达 | 第85-87页 |
·Western bloting 检测 | 第87-90页 |
·MoChi1 与 OsMbl1 各个突变体 GST pull–down 后的 Western bloting 检测 | 第87-88页 |
·MoSP1 与 OsZfp1 各个突变体 GST pull–down 后的 Western bloting 检测 | 第88-89页 |
·MoSP1 与 OsMbl1 各个突变体 GST pull–down 后的 Western bloting 检测 | 第89-90页 |
·讨论与小结 | 第90-94页 |
·生物信息学分析表明OsMBL1 编码单子叶植物甘露糖结合凝集素 | 第90-91页 |
·生物信息分析 OsZFP1 编码的蛋白含有 RING finger 结构域 | 第91页 |
·GST pull-down 分析 OsMBL1 编码的蛋白与 MoChi1 及 MoSP1 作用位点 | 第91-92页 |
·GST pull-down 分析 OsZFP1 编码的蛋白与 MoSP1 作用位点 | 第92-94页 |
第六章 实时定量 PCR 检测若干互作蛋白 mRNA 的表达情况 | 第94-100页 |
·最佳退火温度的确定 | 第94-95页 |
·目的基因和内参基因的标准曲线 | 第95页 |
·目的基因的相对定量 | 第95-97页 |
·小结与讨论 | 第97-100页 |
·实时定量PCR 试验结果的影响因素 | 第97-98页 |
·实时定量PCR 数据分析方法 | 第98-99页 |
·各候选基因的表达情况 | 第99-100页 |
第七章 RNAi 及超表达载体构建 | 第100-109页 |
·OsMBL1 和 OsZFP1 各个 RNAi 靶位点的克隆 | 第100-102页 |
·OsMBL1 和 OsZFP1 RNAi 重组质粒的鉴定 | 第102-103页 |
·OsMBL1 和 OsZFP1 超表达载体的构建 | 第103-104页 |
·根癌农杆菌介导水稻转化 | 第104-106页 |
·小结与讨论 | 第106-109页 |
·RNAi引物的设计 | 第106页 |
·OsMBL1、OsZFP1基因的超表达载体的构建 | 第106页 |
·农杆菌介导水稻转化 | 第106-109页 |
第八章 总结 | 第109-113页 |
·通过酵母双杂交的筛选获得了 MoChi1 受体蛋白 | 第109-110页 |
·MoChi1 和 MoSP1 与部分受体蛋白能体外互作 | 第110页 |
·通过功能分析发现 MoChi1 和 MoSP1 与共同受体蛋白 OsMBL1 的互作方式不同 | 第110页 |
·通过受体蛋白 OsZfp1 功能分析,发现它与 MoSP1 的互作只需要 C3HC4 结构域 | 第110-111页 |
·OsZFP1、A11 和 OsMBL1 基因 mRNA 在诱饵敲除突变体和野生型 Guy11 侵染后的水稻叶片中的表达差异分析 | 第111页 |
·OsZFP1和OsMBL1基因的RNAi及超表达分析 | 第111-113页 |
参考文献 | 第113-127页 |
附录1 本研究中所用的引物 | 第127-130页 |
附录2 实时定量PCR 最佳退火温度的确定和标准曲线 | 第130-134页 |
附录3 所用主要试剂与缓冲液的配制 | 第134-146页 |
附录4 攻博期间发表及投稿的文章 | 第146-147页 |
致谢 | 第14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