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1-12页 |
Abstract | 第12-17页 |
引言 | 第17-21页 |
文献综述 | 第21-43页 |
1 水稻籼粳亚种分类的研究进展 | 第21-29页 |
·水稻籼粳亚种的遗传分化研究 | 第21-22页 |
·水稻籼粳亚种之间的差异 | 第22-25页 |
·形态特征与地理分布的差异 | 第22-23页 |
·光合性状差异 | 第23-24页 |
·品质性状差异 | 第24-25页 |
·水稻籼粳亚种分类的方法 | 第25-29页 |
·形态指数法 | 第25-26页 |
·杂交亲和力法 | 第26页 |
·同工酶分类法 | 第26-27页 |
·数值分类法 | 第27页 |
·分子标记分类法 | 第27-28页 |
·其它分类方法 | 第28-29页 |
·水稻籼粳分类方法的比较 | 第29页 |
2 水稻遗传多样性与亲缘关系研究进展 | 第29-34页 |
·水稻遗传多样性及亲缘关系研究中主要应用的分子标记 | 第29-32页 |
·RFLP(Restriction fragment length polymorphism)标记 | 第29-30页 |
·RAPD(Random amplified polymorphism DNA)标记 | 第30页 |
·AFLP(Amplified fragment length polymorphism)标记 | 第30页 |
·SSR(Simple sequence repeat)标记 | 第30-31页 |
·ISSR(Inter-simple sequence repeat polymorphism)标记 | 第31页 |
·ILP(Intron Length Polylnorphisms)标记 | 第31-32页 |
·水稻的遗传多样性研究 | 第32-33页 |
·亲缘关系研究 | 第33-34页 |
3 水稻籼粳亚种间杂种优势利用研究进展 | 第34-43页 |
·水稻籼粳交亚种间主要性状遗传规律研究进展 | 第35-38页 |
·株高、抽穗期遗传 | 第35页 |
·剑叶形态遗传 | 第35-36页 |
·产量性状遗传 | 第36页 |
·解剖性状遗传 | 第36-37页 |
·品质性状遗传 | 第37页 |
·谷粒性状遗传 | 第37-38页 |
·茎秆抗倒性遗传 | 第38页 |
·水稻籼粳亚种间杂种优势的育种应用进展 | 第38-43页 |
·水稻籼粳杂种优势的分子机理 | 第38-39页 |
·双亲籼粳遗传距离与杂种优势的关系 | 第39-41页 |
·水稻籼粳亚种杂种优势利用的育种策略 | 第41-42页 |
·水稻籼粳亚种杂种优势利用的育种进展 | 第42-43页 |
第一章 水稻籼粳亚种间杂交衍生系的籼粳分化研究 | 第43-53页 |
1 材料与方法 | 第44-46页 |
·材料 | 第44页 |
·水稻材料 | 第44页 |
·ILP 引物 | 第44页 |
·方法 | 第44-45页 |
·田间种植 | 第44-45页 |
·籼粳亚种鉴别方法 | 第45页 |
·DNA 操作 | 第45页 |
·数据处理与分析 | 第45-46页 |
2 结果与分析 | 第46-51页 |
·ILP 引物筛选与扩增 | 第46-48页 |
·多态性条带的籼粳属性判别 | 第48-49页 |
·亲本及衍生系籼粳分化成分分析 | 第49页 |
·籼(粳)稻成分指数与形态指数指标间的相关性分析 | 第49-51页 |
3 讨论 | 第51-53页 |
·ILP 标记检测水稻籼粳杂交亲本和衍生系籼粳分化的效果 | 第51-52页 |
·水稻籼粳交衍生系的利用 | 第52-53页 |
第二章 水稻籼粳杂交衍生系的遗传多样性与亲缘关系研究 | 第53-71页 |
1 材料和方法 | 第53-56页 |
·试验材料 | 第53-54页 |
·水稻材料 | 第53页 |
·SSR 引物 | 第53-54页 |
·试验方法 | 第54-55页 |
·田间种植 | 第54页 |
·水稻基因组DNA 的提取 | 第54页 |
·基因组DNA 浓度及纯度检测 | 第54页 |
·SSR 反应体系建立 | 第54页 |
·SSR 反应程序 | 第54-55页 |
·PAGE 电泳检测 | 第55页 |
·数据处理与分析 | 第55-56页 |
2 结果与分析 | 第56-69页 |
·水稻籼粳杂交衍生系的遗传多样性分析 | 第56-62页 |
·SSR 扩增结果 | 第56页 |
·遗传多样性分析 | 第56-59页 |
·水稻亲本与籼粳杂交衍生系的SSR 标记聚类分析 | 第59-60页 |
·基于遗传距离的主成分分析 | 第60-61页 |
·遗传结构分析 | 第61-62页 |
·水稻籼粳衍生系的亲缘关系分析 | 第62-69页 |
·亲本对 92gk729 的遗传贡献分析 | 第62-63页 |
·亲本对衍生系的遗传贡献分析 | 第63-65页 |
·来源于相同杂交组合的各衍生系中亲本的遗传贡献分析 | 第65-67页 |
·祖先亲本与籼粳衍生系的聚类分析 | 第67-69页 |
3 讨论 | 第69-71页 |
·不同籼粳分化类型水稻的遗传多样性 | 第69页 |
·水稻籼粳杂交衍生系的遗传多样性 | 第69-70页 |
·水稻籼粳杂交衍生系的亲缘关系 | 第70-71页 |
第三章 水稻籼粳亚种间杂交衍生系籼粳分化与产量相关性状杂种优势关系的研究 | 第71-85页 |
1 材料与方法 | 第71-74页 |
·供试材料 | 第71-73页 |
·试验方法 | 第73页 |
·田间种植 | 第73页 |
·不育系籼粳分化度的检测 | 第73页 |
·统计方法 | 第73-74页 |
·双亲籼粳遗传差异的度量 | 第73页 |
·杂种优势的计算 | 第73-74页 |
2 结果与分析 | 第74-83页 |
·不育系籼粳分化成分的检测 | 第74页 |
·亲本的籼粳遗传分化对杂种一代产量相关性状的影响 | 第74-78页 |
·双亲籼粳遗传差异与杂种一代产量相关性状杂种优势的关系 | 第78-79页 |
·亲本籼粳遗传差异适度范围的分析 | 第79-83页 |
3 讨论 | 第83-85页 |
·双亲籼粳遗传差异与水稻产量相关性状杂种优势的关系 | 第83页 |
·环境对籼粳杂交稻产量相关性状杂种优势的影响 | 第83-84页 |
·实用型强优势籼粳杂交稻的育种策略探讨 | 第84-85页 |
第四章 水稻籼粳亚种间杂交衍生系籼粳分化对茎秆和光合性状杂种优势的影响 | 第85-96页 |
1 材料与方法 | 第86-87页 |
·供试材料 | 第86页 |
·试验方法 | 第86-87页 |
·田间种植 | 第86页 |
·测定项目和方法 | 第86-87页 |
·统计方法 | 第87页 |
2 结果与分析 | 第87-94页 |
·水稻籼粳亚种间杂交衍生系籼粳分化对茎秆性状杂种优势的影响 | 第87-91页 |
·亲本籼粳分化对杂种一代茎秆性状的影响 | 第87-90页 |
·亲本和杂种一代倒伏指数与各茎秆性状间的相关分析 | 第90-91页 |
·双亲籼粳遗传差异与茎秆性状杂种优势的关系 | 第91页 |
·水稻籼粳亚种间杂交衍生系籼粳分化对光合性状杂种优势的影响 | 第91-94页 |
·亲本籼粳分化对杂种一代光合性状的影响 | 第91-93页 |
·双亲籼粳遗传差异与光合速率杂种优势的关系 | 第93-94页 |
3 讨论 | 第94-96页 |
·亲本籼粳分化对杂交稻茎秆抗倒性的影响 | 第94页 |
·水稻籼粳杂交衍生系的籼粳分化对杂交组合光合特性的影响 | 第94-96页 |
第五章 水稻籼粳杂交衍生系不同衍生世代产量相关性状改良效果评价 | 第96-103页 |
1 材料与方法 | 第96-97页 |
·试验材料 | 第96页 |
·试验方法 | 第96-97页 |
·统计方法 | 第97页 |
2 结果分析 | 第97-102页 |
·不同衍生世代亲本和杂种一代产量相关性状表型值的比较分析 | 第97-98页 |
·不同衍生世代产量相关性状遗传方差比率的比较分析 | 第98-99页 |
·不同衍生世代亲本产量相关性状遗传效应的比较分析 | 第99-101页 |
·不同衍生世代产量相关性状群体平均优势和群体超亲优势的比较分析 | 第101-102页 |
3 讨论 | 第102-103页 |
·水稻籼粳杂交不同衍生世代产量相关性状的改良效果 | 第102页 |
·水稻籼粳杂交不同衍生世代产量相关性状遗传效应与杂种优势改良趋势 | 第102-103页 |
第六章 水稻籼粳杂交育成品系产量相关性状遗传效应与杂种优势研究 | 第103-113页 |
1 材料与方法 | 第103-104页 |
·试验材料 | 第103页 |
·试验方法 | 第103-104页 |
·统计方法 | 第104页 |
2 结果分析 | 第104-111页 |
·不同环境下水稻籼粳杂交育成品系产量相关性状的表型值分析 | 第104-105页 |
·不同环境下水稻籼粳杂交育成品系产量相关性状的遗传方差分析 | 第105-106页 |
·水稻籼粳杂交育成品系的育种价值分析 | 第106-110页 |
·不同环境下水稻籼粳杂交育成品系F1 产量相关性状的杂种优势分析 | 第110-111页 |
3 讨论 | 第111-113页 |
·水稻籼粳杂交育成品系产量相关性状的遗传特点 | 第111-112页 |
·水稻籼粳杂交育成品系的利用价值 | 第112-113页 |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 第113-117页 |
1 结论 | 第113-116页 |
2 本研究特色与创新点 | 第116页 |
3 今后进一步研究方向 | 第116-117页 |
参考文献 | 第117-132页 |
作者简介 | 第132-133页 |
致谢 | 第13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