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谢 | 第1-6页 |
摘要 | 第6-7页 |
Abstract | 第7-9页 |
Abstract (detailed) | 第9-12页 |
目录 | 第12-18页 |
1 绪论 | 第18-26页 |
·研究意义与选题 | 第18-19页 |
·研究现状及问题分析 | 第19-24页 |
·煤与甲烷相互作用的理论与模型 | 第19-21页 |
·煤吸附甲烷动力学过程研究 | 第21-22页 |
·煤与水相互作用的研究 | 第22页 |
·甲烷与水相互作用的研究 | 第22页 |
·水分对煤吸附甲烷影响的研究 | 第22-23页 |
·存在问题 | 第23-24页 |
·研究方案 | 第24-25页 |
·研究目标 | 第24页 |
·研究内容 | 第24页 |
·研究思路与方法 | 第24-25页 |
·完成工作量 | 第25-26页 |
2 固-液-气相间作用的实验研究 | 第26-48页 |
·煤储层固-液-气相间作用实验原理与总体设计 | 第27-29页 |
·实验原理 | 第27-28页 |
·实验总体设计 | 第28-29页 |
·压汞实验及孔隙特征 | 第29-34页 |
·实验方法 | 第29页 |
·实验结果 | 第29-30页 |
·孔隙特征 | 第30-34页 |
·等温吸附实验及吸附特征 | 第34-46页 |
·等温吸附实验 | 第34-38页 |
·实验结果 | 第38-39页 |
·固-液-气相间作用特征 | 第39-46页 |
·小结 | 第46-48页 |
3 固-液-气相间作用物理化学本质 | 第48-71页 |
·固-液-气相间作用物理化学理论基础 | 第48-49页 |
·煤基质与被吸附分子间作用力 | 第49-56页 |
·短程作用力 | 第50-51页 |
·长程作用力 | 第51页 |
·分子间作用力估算 | 第51-56页 |
·煤层吸附气体的表面物理化学本质和过程 | 第56-62页 |
·煤吸附甲烷气体的本质 | 第56-57页 |
·气态水影响煤吸附甲烷的本质 | 第57-58页 |
·液态水影响煤吸附甲烷的本质 | 第58-62页 |
·甲烷气体分子间作用力特征 | 第62-66页 |
·不同粒级煤样维里方程分析 | 第63-64页 |
·不同煤级煤样维里方程分析 | 第64-66页 |
·煤基质表面吸附势能特征 | 第66-70页 |
·不同粒级煤样吸附势特征 | 第68页 |
·不同煤级煤样吸附势特征 | 第68-70页 |
·小结 | 第70-71页 |
4 煤吸附扩散动力学特征分析 | 第71-85页 |
·煤吸附扩散动力学理论基础 | 第71-73页 |
·吸附扩散方式 | 第71-72页 |
·吸附扩散模型 | 第72-73页 |
·固-气吸附扩散动力学特征 | 第73-75页 |
·粒级的影响 | 第73-74页 |
·煤级的影响 | 第74-75页 |
·气态水影响下的吸附扩散动力学特征 | 第75-78页 |
·粒级的影响 | 第75-76页 |
·煤级的影响 | 第76-77页 |
·气态水影响煤吸附扩散的讨论 | 第77-78页 |
·液态水影响下的吸附扩散动力学特征 | 第78-84页 |
·粒级的影响 | 第78-79页 |
·煤级的影响 | 第79-80页 |
·注水压力的影响 | 第80-81页 |
·液态水影响煤吸附扩散的讨论 | 第81-84页 |
·小结 | 第84-85页 |
5 固-液-气吸附模型探讨 | 第85-109页 |
·前人已建模型 | 第85-86页 |
·高压吸附特征 | 第86-88页 |
·Langmuir 模型适应性讨论 | 第88-96页 |
·固-气拟合结果分析 | 第90-91页 |
·气态水影响的拟合结果分析 | 第91-92页 |
·液态水影响的拟合结果分析 | 第92-96页 |
·Dubinin-Radushkevich 模型适应性讨论 | 第96-108页 |
·固-气拟合结果分析 | 第96-99页 |
·气态水影响的拟合结果分析 | 第99-101页 |
·液态水影响的拟合结果分析 | 第101-108页 |
·小结 | 第108-109页 |
6 固-液-气相间作用的地质意义 | 第109-116页 |
·固-液-气相间作用与储气 | 第109-112页 |
·固-液-气相间作用影响的孔隙结构特征 | 第109-110页 |
·固-液-气相间作用影响的气体贮存能力 | 第110-111页 |
·固-液-气相间作用影响的资源量预测 | 第111-112页 |
·固-液-气相间作用与产气 | 第112-115页 |
·煤层气产出机理 | 第112-114页 |
·煤层气开采过程 | 第114-115页 |
·固-液-气相间作用影响产气的实例 | 第115页 |
·小结 | 第115-116页 |
7 结论与创新点 | 第116-120页 |
·主要结论 | 第116-118页 |
·创新点 | 第118-119页 |
·不足之处及建议 | 第119-120页 |
参考文献 | 第120-128页 |
作者简历 | 第128-130页 |
学位论文数据集 | 第13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