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交通运输论文--公路运输论文--道路工程论文--道路建筑材料论文

SBR改性沥青在西藏地区路用性能研究

摘要第1-5页
ABSTRACT第5-9页
第一章 绪论第9-16页
   ·课题的提出及研究意义第9-10页
   ·沥青及沥青混合料的耐久性第10-11页
   ·国外研究现状第11-14页
     ·沥青的老化性质研究第11-13页
     ·沥青混合料老化性质研究第13-14页
   ·国内研究现状第14页
   ·研究目标及内容第14-16页
     ·研究内容第14-15页
     ·研究方法第15-16页
第二章 研究方案与试验方法第16-20页
   ·研究方案第16-18页
     ·改性沥青及重交110#沥青物理力学性能试验分析第16页
     ·沥青混合料配合比设计第16页
     ·沥青混合料高温稳定性第16页
     ·沥青混合料水稳定性第16-17页
     ·沥青混合料低温稳定性第17页
     ·沥青混合料耐老化性能第17页
     ·改性沥青混合料路面路用性能分析第17-18页
   ·灰色关联度分析理论第18-19页
   ·小结第19-20页
第三章 原材料技术性质及沥青混合料设计第20-29页
   ·沥青技术性质及其评价第20-22页
   ·矿料技术性质第22页
   ·沥青混合料设计第22-28页
     ·级配选择第23-24页
     ·马歇尔试件制备第24-25页
     ·最佳沥青用量确定第25-27页
     ·马歇尔试验结果分析第27-28页
   ·小结第28-29页
第四章 沥青混合料的耐老化性研究第29-48页
   ·老化试验方案第29-32页
     ·热老化试验方案第29-30页
     ·紫外线光老化试验方案第30-32页
   ·老化试验结果第32-46页
     ·热老化试验结果第32-42页
     ·紫外线光老化试验结果第42-46页
   ·小结第46-48页
第五章 沥青混合料水稳定性研究第48-56页
   ·沥青与石料的粘附性试验第48-49页
     ·试验方法第48页
     ·试验结果第48-49页
   ·沥青混合料冻融循环劈裂试验第49-54页
     ·试验方案第49-50页
     ·试验结果第50-54页
   ·小结第54-56页
第六章 沥青混合料高温稳定性研究第56-66页
   ·车辙试验方案第56-58页
   ·车辙试验结果第58-61页
   ·灰色关联度分析第61-63页
     ·高温稳定性影响因素分析第61-62页
     ·灰色关联度影响因素计算第62-63页
   ·老化对沥青混合料高温稳定性的影响第63-65页
   ·小结第65-66页
第七章 沥青混合料的低温稳定性研究第66-76页
   ·沥青路面温度收缩开裂影响因素第66-67页
     ·材料因素第66页
     ·外界环境因素第66-67页
   ·室内试验第67-72页
     ·试验指标第67页
     ·试验设计第67页
     ·试验方法第67-68页
     ·试验结果第68-71页
     ·灰色关联度分析第71-72页
   ·沥青混合料的低温开裂第72-75页
   ·小结第75-76页
第八章 聚合物改性沥青机理分析第76-96页
   ·聚合物材料性能特点第76-79页
   ·沥青的结构组成及其特性第79-80页
   ·聚合物改性沥青高低温稳定性机理分析第80-87页
     ·聚合物改性沥青显微结构第80-81页
     ·聚合物改性沥青组分分析第81-83页
     ·织态结构第83页
     ·聚合物改善沥青高温稳定性机理分析第83-85页
     ·聚合物改善沥青低温抗裂性能机理第85-87页
   ·聚合物改善沥青混合料耐老化性机理分析第87-94页
     ·沥青的老化机理第87-90页
     ·矿质集料对沥青混合料老化的影响第90-92页
     ·外界环境对于老化的影响第92-94页
   ·小结第94-96页
第九章 试验路研究第96-108页
   ·试验路路面结构性能评价第96-103页
     ·试验路路面开裂状况评价第96-99页
     ·路面车辙状况评价第99-101页
     ·路面坑槽、泛油等状况评价第101-102页
     ·试验路路面状况指数计算第102-103页
   ·路面结构承载能力评价第103-106页
   ·试验路路面平整度评价第106页
   ·路面性能的总体性评价第106-107页
   ·小结第107-108页
第十章 研究结论第108-110页
致谢第110-111页
参考文献第111-114页
在学期间公开发表论文和科研成果第114页

论文共114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层状软岩隧道塌方原因分析及对策措施研究--以桃树垭隧道为例
下一篇:热带雨林地区公路线形灵活性设计方法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