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9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9-12页 |
·研究背景及意义 | 第9页 |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9-10页 |
·层状软岩隧道塌方产生原因的研究 | 第9-10页 |
·层状软岩隧道塌方处治方法研究现状 | 第10页 |
·研究内容 | 第10-12页 |
第二章 桃树垭隧道YK38+398~YK38+460初期支护变形及其原因分析 | 第12-23页 |
·桃树垭隧道工程简况 | 第12-14页 |
·隧道概况 | 第12-13页 |
·隧道地质 | 第13-14页 |
·YK39+398~YK38+460(长62m)初期支护变形过程 | 第14-16页 |
·初期支护变形应急处理措施及初步处理方案 | 第16-17页 |
·应急处理措施 | 第16页 |
·初步处理方案 | 第16-17页 |
·YK39+398~YK38+460(长62m)初期支护变形原因分析 | 第17-23页 |
·施工情况 | 第17-21页 |
·变形原因分析 | 第21-23页 |
第三章 桃树垭隧道ZK38+245特大塌方事故及其原因分析 | 第23-35页 |
·ZK38+245特大塌方事故过程 | 第23-27页 |
·第一次变形及应急处理措施(2007年3月27日~3月31日) | 第23-24页 |
·第二次变形及应急处理措施(2007年4月1日~5月2日) | 第24-26页 |
·第三次变形及应急处理措施(2007年5月3日~5月8日) | 第26页 |
·隧道塌方(2007年5月9日) | 第26-27页 |
·ZK38+245特大塌方事故原因分析 | 第27-32页 |
·施工情况 | 第27-31页 |
·变形原因分析 | 第31-32页 |
·YK38+398~YK38+460段(长62m)初期支护变形与YK38+245特大塌方应急处理效果对比分析 | 第32-35页 |
第四章 初期支护变形和特大塌方处治方案 | 第35-50页 |
·YK38+398~YK38+460段初期支护变形处治方案 | 第35-40页 |
·初步处理情况 | 第35-37页 |
·处治方案 | 第37-40页 |
·施工工序 | 第40页 |
·施工注意事项 | 第40页 |
·处治效果评价 | 第40页 |
·ZK38+245处特大塌方处治方案 | 第40-50页 |
·总体方案 | 第40-41页 |
·施工方案 | 第41-42页 |
·注意事项 | 第42页 |
·处理效果评价 | 第42-50页 |
第五章 初期支护变形和特大塌方设计计算与分析 | 第50-69页 |
·YK38+398~YK38+460段初期支护变形设计计算与分析 | 第50-55页 |
·三维有限元计算模型 | 第50-54页 |
·设计计算分析 | 第54-55页 |
·ZK38+245处软弱围岩特大塌方设计计算与分析 | 第55-60页 |
·三维有限元计算模型 | 第55-60页 |
·设计计算分析 | 第60页 |
·YK39+398~YK38+460初期支护变形处治效果评价 | 第60-61页 |
·应急及初步处理前后拱顶沉降累计时程曲线图 | 第60-61页 |
·应急抢险及初步处理效果评价 | 第61页 |
·ZK38+245特大塌方处治方案处治效果评价 | 第61-65页 |
·塌方前断面拱顶沉降和周边收敛累计时程曲线图及分析 | 第61-63页 |
·塌方处理后断面拱顶沉降和周边收敛时间曲线图 | 第63-64页 |
·效果评价 | 第64-65页 |
·桃树垭隧道塌方变形特征分析 | 第65-69页 |
·桃树垭隧道Ⅳ级围岩变形特征分析 | 第65-66页 |
·桃树垭隧道塌方变形特征分析 | 第66-69页 |
第六章 结论与建议 | 第69-71页 |
·主要结论 | 第69页 |
·建议 | 第69-71页 |
致谢 | 第71-72页 |
参考文献 | 第72-74页 |
在学期间发表的论著及取得的科研成果 | 第7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