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经济论文--经济计划与管理论文--经济计算、经济数学方法论文--经济数学方法论文

我国消费者网上信息搜寻行为研究

致谢第1-6页
摘要第6-9页
ABSTRACT第9-12页
目录第12-16页
图目录第16-17页
表目录第17-19页
1 绪论第19-31页
   ·研究背景与起因第19-24页
   ·问题的提出和研究的目的第24-25页
   ·研究的现状和意义第25-28页
   ·研究结构及流程第28-29页
   ·本研究的主要创新点第29-31页
2 文献综述第31-63页
   ·消费者信息搜寻行为的理论基础第31-47页
     ·消费者信息搜寻的信息经济学理论第31-38页
     ·消费者信息搜寻行为的心理动机理论第38-42页
     ·消费者信息搜寻的信息处理理论第42-44页
     ·消费者行为理论第44-47页
   ·消费者信息搜寻行为的概念与测量第47-56页
     ·消费者信息搜寻的界定第48页
     ·消费者信息搜寻的分类第48-49页
     ·消费者信息的来源第49-51页
     ·消费者信息搜寻行为的构面与衡量方法第51-53页
     ·消费者信息搜寻行为的影响因素第53-56页
   ·消费者的网上信息搜寻第56-63页
     ·网上信息搜寻行为概念与类型第56-58页
     ·网络信息搜寻策略第58-59页
     ·消费者网上信息搜寻的影响因素第59-63页
3 研究模型与假设的提出第63-81页
   ·影响消费者网上信息搜寻主要因素的导出第63-73页
     ·搜寻能力和搜寻动机第63-65页
     ·搜寻成本与搜寻收益第65-66页
     ·影响搜寻能力的因素第66-68页
     ·影响搜寻知觉收益的因素第68-72页
     ·影响消费者网上信息搜寻的主要因素第72-73页
   ·理论构建的定义第73-76页
     ·网上信息搜寻努力第73页
     ·网上搜寻努力的直接影响因素第73-74页
     ·网上搜寻能力感知的影响因素第74-75页
     ·网上搜寻动机的影响因素第75-76页
   ·研究假设和研究模型第76-81页
     ·研究假设第76-80页
     ·研究模型第80-81页
4 研究设计与数据收集第81-103页
   ·概述第81-82页
   ·变量分类与初始测量问项第82-87页
     ·外源潜变量第83-85页
     ·内源潜变量第85-86页
     ·中介变量第86-87页
   ·小规模访谈第87-94页
     ·访谈的目的第88页
     ·访谈过程第88-89页
     ·访谈的结果第89-90页
     ·初始测量量表第90-94页
   ·前测及最终问卷的形成第94-98页
     ·前测概述第94页
     ·探索性因子分析第94-97页
     ·信度分析第97-98页
     ·最终问卷形成第98页
   ·问卷大规模发放与数据收集第98-103页
     ·样本对象与规模界定第98-99页
     ·问卷大规模发放方式第99-100页
     ·数据收集概况第100-103页
5 样本描述与数据质量评估第103-141页
   ·结构方程测量模型概述第103-109页
     ·测量模型的假设与数学表达第103-105页
     ·测量模型的分析步骤第105-107页
     ·测量模型的具体评估第107-109页
   ·样本描述及数据质量评估第109-118页
     ·人口统计特征第110-113页
     ·网络涉入程度第113-115页
     ·消费者网络信息搜寻情况第115-117页
     ·描述性统计小结第117-118页
   ·样本的信度与效度评估第118-141页
     ·网络信息搜寻第118-122页
     ·搜寻性影响因素第122-128页
     ·网络性因素第128-132页
     ·动机及能力第132-135页
     ·收益与成本第135-141页
6 假设检验与结果分析第141-163页
   ·结构方程结构模型概述第141-144页
     ·结构模型数学表达第141页
     ·结构模型建模步骤第141-144页
   ·网络信搜寻行为基本模型架构第144-147页
     ·结构模型的设立第144-145页
     ·模型识别检验第145页
     ·模型拟合度指标的选择和标准第145页
     ·模型参数估计第145-147页
     ·假设检验与初步结论第147页
   ·消费者网络信搜寻行为整合模型架构第147-157页
     ·整合模型的设立第147-148页
     ·整合模型的识别检验第148-149页
     ·模型的参数估计第149-150页
     ·假设检验与初步结论第150-153页
     ·修正原始模型与路径分析第153-157页
   ·研究结论总结及讨论分析第157-163页
7 研究贡献和研究展望第163-169页
   ·本研究的理论贡献第163-164页
   ·研究的实际建议第164-165页
   ·研究的局限性第165-166页
   ·研究展望第166-169页
参考文献第169-179页
附录第179-186页
作者简历及在学期间所取得的主要科研成果第186页

论文共186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我国国债功能及其效应研究--基于功能范式视角的分析
下一篇:游客景区体验的构成因素及其内在作用机制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