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6页 |
Abstract | 第6-11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1-25页 |
·废水的厌氧生物处理技术的研究进展 | 第11-14页 |
·概述 | 第11页 |
·厌氧生物处理技术的发展历史和研究进展 | 第11-12页 |
·厌氧生物处理系统中的微生物群落及其作用 | 第12-13页 |
·厌氧消化系统的微生物生态学研究现状 | 第13-14页 |
·产氢产乙酸细菌的发现及其研究进展 | 第14-17页 |
·产氢产乙酸细菌的发现 | 第14-15页 |
·互营联合培养概念的提出 | 第15页 |
·产氢产乙酸细菌的纯培养 | 第15-16页 |
·产氢产乙酸细菌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6-17页 |
·产氢产乙酸细菌的特性 | 第17-20页 |
·产氢产乙酸细菌的生理学特性 | 第17-18页 |
·互营共生特性 | 第18-20页 |
·共培养体的筛选 | 第20页 |
·生物强化技术在废水处理中的应用 | 第20-23页 |
·生物强化技术的提出 | 第20-21页 |
·废水生物处理生物强化技术及其研究现状 | 第21-23页 |
·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 第23-25页 |
·课题来源及研究意义 | 第23页 |
·主要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 第23-25页 |
第2章 试验装置、材料与方法 | 第25-40页 |
·试验装置 | 第25-26页 |
·产氢产乙酸菌的富集 | 第25页 |
·产氢产乙酸互营共培养体的选育 | 第25-26页 |
·生物强化试验 | 第26页 |
·其他仪器与设备 | 第26页 |
·厌氧操作实验 | 第26-28页 |
·改良Hungater滚管操作 | 第26-27页 |
·厌氧管斜面法操作 | 第27-28页 |
·平板培养瓶厌氧操作 | 第28页 |
·试验材料 | 第28-31页 |
·初始菌群 | 第28-29页 |
·培养基 | 第29-31页 |
·分析项目与方法 | 第31-33页 |
·常规分析项目 | 第31页 |
·发酵气体成分及含量的测定 | 第31-32页 |
·液相末端发酵产物的测定 | 第32页 |
·苯甲酸含量的测定 | 第32-33页 |
·生物相观察与分析 | 第33-34页 |
·菌液OD值的测定 | 第33页 |
·荧光显微镜观察 | 第33-34页 |
·电子显微镜(SEM) 扫描观察 | 第34页 |
·光学显微镜观察 | 第34页 |
·分子生物学分析项目与方法 | 第34-40页 |
·基因组DNA的提取及其PCR | 第34-36页 |
·变性梯度凝胶电泳(DGGE)菌落结构分析 | 第36-39页 |
·16S rDNA基因序列的系统进化分析 | 第39-40页 |
第3章 产氢产乙酸互营共培养体的选育 | 第40-50页 |
·产氢产乙酸互营共培养体的分离策略 | 第40-43页 |
·培养基的设计 | 第40-41页 |
·富集筛选及代时控制 | 第41-42页 |
·分离筛选 | 第42页 |
·分离筛选技术的探讨 | 第42-43页 |
·产氢产乙酸优势互营共培养体的筛选 | 第43-45页 |
·产氢产乙酸菌互营共培养体富集物的获得 | 第43-44页 |
·产氢产乙酸菌互营共培养体的获得 | 第44页 |
·产氢产乙酸菌互营共培养体的优选 | 第44-45页 |
·互营共培养体的生物相观察 | 第45-46页 |
·产氢产乙酸互营共培养体菌群结构解析 | 第46-48页 |
·PCR-DGGE图谱及其分析 | 第46-47页 |
·系统发育树的构建 | 第47-48页 |
·本章小结 | 第48-50页 |
第4章 产氢产乙酸互营共培养体生理生态特性研究 | 第50-70页 |
·产氢产乙酸互营共培养体的营养特性 | 第50-57页 |
·碳源利用特性 | 第50-53页 |
·氮源对产氢产乙酸共培养体生长的影响 | 第53-57页 |
·生态因子对产氢产乙酸互营共培养体的影响 | 第57-64页 |
·底物浓度对共培养体生长和产氢产乙酸特性的影响 | 第57-59页 |
·温度对互营共培养体生长和产氢产乙酸能力的影响 | 第59-61页 |
·初始pH对共培养体生长和产氢产乙酸特性的影响 | 第61-64页 |
·产氢产乙酸共培养体对厌氧生物反应系统的强化作用 | 第64-69页 |
·产氢产乙酸互营共培养体对发酵生物制氢系统的强化作用 | 第64-66页 |
·产氢产乙酸互营共培养体对废水厌氧处理系统的强化作用 | 第66-69页 |
·本章小结 | 第69-70页 |
结论 | 第70-71页 |
参考文献 | 第71-77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其他成果 | 第77-79页 |
致谢 | 第7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