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4页 |
ABSTRACT | 第4-10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0-20页 |
·研究背景 | 第10-12页 |
·课题提出 | 第10-12页 |
·相关研究概况 | 第12页 |
·相关概念 | 第12-15页 |
·历史地段、地区 | 第12-13页 |
·历史街区 | 第13页 |
·历史文化保护区 | 第13页 |
·城市空间组构 | 第13-15页 |
·最短路径法 | 第15页 |
·研究内容与范围 | 第15-16页 |
·研究方法与研究框架 | 第16-18页 |
·研究方法 | 第16-17页 |
·研究框架 | 第17-18页 |
·研究创新点 | 第18-20页 |
第二章 国内外相关理论实践 | 第20-37页 |
·国内外历史街区影响因子以及平衡关系的相关理论研究 | 第20-25页 |
·基于城市社会学背景的相关理论 | 第20-21页 |
·基于城市经济学背景的相关理论 | 第21-22页 |
·基于城市形态学背景的相关理论 | 第22-24页 |
·基于城市生态学背景的相关理论 | 第24-25页 |
·国内外历史街区相关保护控制实践 | 第25-33页 |
·美国历史街区的相关保护控制实践 | 第25-27页 |
·法国历史街区的相关保护控制实践 | 第27-29页 |
·英国历史街区的相关保护控制实践 | 第29-31页 |
·中国历史街区的相关保护控制实践 | 第31-33页 |
·国内外历史街区的主要相关研究方法 | 第33-36页 |
·类型分析方法 | 第33-34页 |
·系统分析方法 | 第34页 |
·数学建模研究方法 | 第34-35页 |
·综合分析方法 | 第35-36页 |
本章小结 | 第36-37页 |
第三章 基于空间组构的历史街区影响因子体系方法 | 第37-55页 |
·空间组构理论对历史街区研究相关研究影响综述 | 第37-40页 |
·空间组构理论在历史街区应用的前提 | 第37-38页 |
·空间组构理论的相关进展 | 第38-39页 |
·应用优势和意义 | 第39-40页 |
·基于空间组构理论的历史街区影响因子解析 | 第40-46页 |
·区位和用地功能的影响因子解析 | 第40-42页 |
·街道空间以及公共活动的影响因子解析 | 第42-44页 |
·交通出行系统的影响因子解析 | 第44页 |
·人口社会结构的影响因子解析 | 第44-46页 |
·基于空间组构的历史街区影响因子体系研究方法、内容 | 第46-49页 |
·研究方法 | 第46-47页 |
·量化手段 | 第47-48页 |
·分析内容 | 第48-49页 |
·历史街区的影响因子空间量化体系研究 | 第49-54页 |
·研究范围划定 | 第49-50页 |
·影响因子的空间量化原则 | 第50-51页 |
·影响因子体系的构成 | 第51-52页 |
·影响因子的空间量化值的确定 | 第52-53页 |
·影响因子动态平衡趋势的判断 | 第53-54页 |
本章小结 | 第54-55页 |
第四章 五大道历史街区影响因子空间量化平衡体系研究 | 第55-90页 |
·天津市中心城区空间组构研究 | 第55-61页 |
·天津市中心城区空间结构形成和发展概述 | 第55-56页 |
·中心城区不同时期的空间组构研究 | 第56-61页 |
·五大道历史街区出行路径选择模拟 | 第61-64页 |
·基于整合度的路权邻接矩阵 | 第61-63页 |
·出行兴趣路径选择模拟 | 第63-64页 |
·五大道历史街区经济影响因子的分析研究 | 第64-71页 |
·五大道历史街区的交通影响因子研究 | 第64-66页 |
·五大道历史街区的区域职能影响因子研究 | 第66-68页 |
·五大道历史街区的土地利用影响因子研究 | 第68-71页 |
·五大道历史街区社会影响因子的分析研究 | 第71-78页 |
·五大道历史街区的人口密度影响因子研究 | 第71-76页 |
·五大道历史街区的人口收入影响因子研究 | 第76-78页 |
·五大道历史街区的环境影响因子的分析研究 | 第78-83页 |
·五大道历史街区的开放空间影响因子研究 | 第78-80页 |
·五大道历史街区的空间活力影响因子研究 | 第80-83页 |
·五大道历史街区的其他影响因子研究 | 第83-84页 |
·五大道历史街区的短期政策影响因子研究 | 第83页 |
·五大道历史街区的灾害影响因子研究 | 第83-84页 |
·五大道历史街区影响因子体系的平衡关系研究 | 第84-89页 |
·五大道历史街区的经济影响因子相互关系研究 | 第84-85页 |
·五大道历史街区的社会影响因子相互关系研究 | 第85-86页 |
·五大道历史街区的环境影响因子相互关系研究 | 第86-87页 |
·五大道历史街区其他影响因子相互关系研究 | 第87页 |
·五大道历史街区的影响因子各体系相互平衡关系研究 | 第87-89页 |
本章小结 | 第89-90页 |
第五章 五大道历史街区的影响因子体系的评价与应用 | 第90-109页 |
·五大道历史街区影响因子的平衡关系评价 | 第90-91页 |
·五大道历史街区的影响因子体系评价 | 第90-91页 |
·五大道历史街区的影响因子平衡关系评价 | 第91页 |
·基于影响因子体系的五大道历史街区保护、改造与更新 | 第91-93页 |
·五大道历史街区保护、改造与更新中的主动措施 | 第91-92页 |
·五大道历史街区保护、改造与更新中的协调措施 | 第92-93页 |
·五大道历史街区空间组构控制专篇研究 | 第93-104页 |
·五大道历史街区的空间组构控制专篇控制内容 | 第93-97页 |
·控制专篇层次及说明 | 第97-98页 |
·控制专篇图则 | 第98-104页 |
·基于影响因子体系的五大道历史街区保护与更新机制 | 第104-108页 |
·基于实施动态预测的工作模式 | 第104-106页 |
·开放的影响因子体系模型 | 第106-107页 |
·公众参与下的更新机制 | 第107-108页 |
本章小结 | 第108-109页 |
第六章 改进与拓展设想 | 第109-114页 |
·研究方法的适用范围 | 第109-110页 |
·理论和方法的局限 | 第109-110页 |
·适用情景 | 第110页 |
·本研究中的待改进之处 | 第110-112页 |
·基础调研 | 第110-111页 |
·相关分析模型 | 第111-112页 |
·修正和拓展 | 第112-114页 |
·体外视觉系统 | 第112-113页 |
·三维分析 | 第113-114页 |
结语 | 第114-115页 |
参考文献 | 第115-118页 |
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说明 | 第118-119页 |
致谢 | 第119-120页 |
附录 | 第120-12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