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1-9页 |
英文摘要 | 第9-20页 |
符号说明——中英文缩写一览表 | 第20-21页 |
前言 | 第21-34页 |
1 抑郁症、焦虑症、强迫症的生物-心理-社会因素研究现状 | 第21-27页 |
·MDD、AD、OCD的生物学因素研究现状 | 第21-23页 |
·MDD、AD、OCD的心理学因素研究现状 | 第23-26页 |
·MDD、AD、OCD的社会学因素及社会功能研究现状 | 第26-27页 |
2 心理治疗作用的研究现状 | 第27-30页 |
·心理治疗与药物治疗对MDD、AD、OCD作用比较的研究现状 | 第27-28页 |
·心理治疗神经生物学作用的研究现状 | 第28-30页 |
3 归因训练的研究现状 | 第30-32页 |
·归因训练的基本理念 | 第30-31页 |
·归因训练的适用范围 | 第31-32页 |
·归因训练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 第32页 |
4 本研究的研究目的、研究假设和研究内容 | 第32-34页 |
·研究目的 | 第33页 |
·研究假设 | 第33页 |
·研究内容 | 第33-34页 |
第一部分 抑郁症、焦虑症、强迫症的症状、生理-心理-社会功能比较 | 第34-57页 |
1 对象与方法 | 第34-38页 |
·研究对象 | 第34页 |
·研究方法 | 第34-38页 |
·统计方法 | 第38页 |
2 结果 | 第38-49页 |
·MDD组、AD组、OCD组人口学和疾病特征比较 | 第38-40页 |
·MDD组、AD组、OCD组症状比较 | 第40-46页 |
·MDD组、AD组、OCD组心理功能比较 | 第46-48页 |
·MDD组、AD组、OCD组社会功能比较 | 第48页 |
·MDD组、AD组、0CD组生理功能比较 | 第48-49页 |
3 讨论 | 第49-55页 |
·MDD、AD、OCD症状比较的讨论 | 第49-51页 |
·MDD、AD、OCD生理功能比较的讨论 | 第51-52页 |
·MDD、AD、OCD心理功能比较的讨论 | 第52-55页 |
·MDD、AD、OCD社会功能比较的讨论 | 第55页 |
4 结论 | 第55-57页 |
第二部分 团体归因训练和5-羟色胺再回收抑制剂对不同疾病患者的症状、生理-心理-社会功能作用比较 | 第57-105页 |
1 对象与方法 | 第57-63页 |
·研究对象 | 第57-58页 |
·研究方法 | 第58-60页 |
·干预方法 | 第60-62页 |
·统计方法 | 第62-63页 |
2 结果 | 第63-89页 |
·ARGT组和SSRI组被试的人口学和疾病特征比较 | 第63-67页 |
·ARGT和SSRI对症状作用的比较 | 第67-79页 |
·ARGT和SSRI对心理功能作用的比较 | 第79-83页 |
·ARGT和SSRI对社会功能作用的比较 | 第83页 |
·ARGT和SSRI对生理功能作用的比较 | 第83-86页 |
·ARGT组和SSRI组生理指标减分与量表减分的相关分析 | 第86-89页 |
3 讨论 | 第89-104页 |
·从症状的改善规律看心理治疗的作用机制 | 第89-94页 |
·从心理社会功能的改善规律看心理治疗的作用机制 | 第94-97页 |
·从生理功能的改善规律看心理治疗的作用机制 | 第97-100页 |
·从生理功能改善与症状和心理社会功能改善的关系看心理治疗的作用机制 | 第100-101页 |
·影响心理治疗作用的可能因素 | 第101-103页 |
·心理治疗和药物治疗的关系及临床治疗策略的探讨 | 第103-104页 |
4 结论 | 第104-105页 |
第三部分 团体归因训练对抑郁症、焦虑症、强迫症患者的症状、生理-心理-社会功能作用比较 | 第105-123页 |
1 对象与方法 | 第105-106页 |
·研究对象 | 第105页 |
·研究方法 | 第105-106页 |
·统计方法 | 第106页 |
2 结果 | 第106-119页 |
·MDD组、AD组、OCD组被试人口学和疾病特征比较 | 第106-108页 |
·ARGT对MDD、AD、OCD患者症状作用的比较 | 第108-110页 |
·ARGT对MDD、AD、OCD患者心理功能作用的比较 | 第110-116页 |
·ARGT对MDD、AD、OCD患者社会功能作用的比较 | 第116-117页 |
·ARGT对MDD、AD、OCD患者生理功能作用的比较 | 第117-119页 |
3 讨论 | 第119-122页 |
·ARGT对MDD、AD、OCD患者症状作用的比较 | 第119页 |
·ARGT对MDD、AD、OCD患者心理社会功能作用的比较 | 第119-121页 |
·ARGT对MDD、AD、OCD患者生理功能作用的比较 | 第121-122页 |
4 结论 | 第122-123页 |
本文小结 | 第123-125页 |
参考文献 | 第125-141页 |
综述 | 第141-159页 |
综述一:心理治疗的神经生物学影响 | 第141-147页 |
综述二:归因训练在精神卫生领域的应用 | 第147-151页 |
综述三:归因训练的理念和技术 | 第151-159页 |
致谢 | 第159-160页 |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参与科研及获奖情况 | 第160-16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