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10页 |
绪言 | 第10-14页 |
第1章 《性自命出》篇人性论思想分析 | 第14-22页 |
·春秋战国时期儒家人性论简述 | 第14-16页 |
·《性自命出》篇所见人性论思想 | 第16-22页 |
·性自命出,命自天降 | 第16页 |
·好恶,性也。喜怒哀悲之气,性也 | 第16-18页 |
·情生于性 | 第18页 |
·心无定志,物取之也 | 第18-19页 |
·养性者,习也;长性者,道也。 | 第19-22页 |
第2章 《性自命出》与《论语》 | 第22-28页 |
·《性自命出》以“天”规定“性”,是对《论语》“性与天道”的承接 | 第22-23页 |
·《性自命出》心性论是对《论语》人性学说的拓展 | 第23-28页 |
·对《论语》“性”、“习”思想的深化 | 第23-24页 |
·对人“德性”的培养更加具体化 | 第24-25页 |
·《性自命出》人情论对《论语》人情思想的深化 | 第25-26页 |
·性自命出》与《论语》重要言论与观点的趋同 | 第26-28页 |
第3章 《性自命出》与《中庸》、《乐记》 | 第28-38页 |
·《性自命出》与《中庸》 | 第28-33页 |
·《性自命出》与《中庸》在思想上的相似之处 | 第28-30页 |
·《性自命出》与《中庸》在思想上的差异之处 | 第30-33页 |
·《性自命出》与《乐记》 | 第33-38页 |
·关于音乐的本质 | 第33-34页 |
·关于音乐的社会作用 | 第34-38页 |
第4章 《性自命出》与《孟子》、《荀子》 | 第38-51页 |
·《性自命出》与《孟子》 | 第38-44页 |
·《孟子》性善论分析 | 第38-41页 |
·《孟子》与《性自命出》的关系 | 第41-44页 |
·《性自命出》与《荀子》 | 第44-51页 |
·《荀子》性恶论分析 | 第44-47页 |
·《荀子》与《性自命出》的关系 | 第47-51页 |
第5章 结论 | 第51-56页 |
·《性自命出》篇人性论思想的特点 | 第51-53页 |
·《性自命出》篇论“性” | 第51-52页 |
·《性自命出》篇论“心” | 第52页 |
·《性自命出》篇论“习” | 第52-53页 |
·《性自命出》对先秦儒学研究的意义 | 第53-56页 |
参考文献 | 第56-59页 |
致谢 | 第59-60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 第6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