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9页 |
ABSTRACT | 第9-11页 |
缩略词表 | 第11-12页 |
前言 | 第12-23页 |
1 文献综述 | 第12-22页 |
·杂交稻稻米品质性状的配合力研究 | 第12-13页 |
·杂交稻稻米品质性状的遗传研究 | 第13-16页 |
·杂交稻稻米碾米品质的遗传 | 第13-14页 |
·杂交稻稻米外观品质的遗传 | 第14-15页 |
·杂交稻稻米蒸煮与食味品质的遗传 | 第15-16页 |
·杂交稻稻米营养品质的遗传 | 第16页 |
·杂交稻品质性状的相关性研究 | 第16-20页 |
·碾磨品质性状间及其与其它品质性状间的相关性研究 | 第16-17页 |
·外观品质性状间及其与其它品质性状的相关性研究 | 第17-18页 |
·蒸煮食味品质性状间及其与其它品质性状的相关性 | 第18-19页 |
·杂交稻稻米品质性状与其亲本的关系 | 第19页 |
·杂交稻稻米品质性状与产量性状的相关性研究 | 第19-20页 |
·杂交稻米品质性状的杂种优势分析 | 第20-21页 |
·碾磨品质的杂种优势分析 | 第20页 |
·外观品质的杂种优势分析 | 第20页 |
·蒸煮食味品质的杂种优势分析 | 第20-21页 |
·稻米品质性状的育种与改良 | 第21-22页 |
2 研究目的与意义 | 第22-23页 |
材料与方法 | 第23-29页 |
1 试验材料 | 第23-24页 |
·第I套试验材料 | 第23页 |
·第II套试验材料 | 第23-24页 |
2 实验设计方法 | 第24页 |
3 实验测定项目及方法 | 第24-29页 |
·生育期记载 | 第24页 |
·农艺性状考察项目 | 第24页 |
·品质性状的测定方法 | 第24-28页 |
·糙米率的测定 | 第24-25页 |
·精米率的测定 | 第25页 |
·整精米率的测定 | 第25页 |
·长宽比的测定 | 第25页 |
·至白度的测定 | 第25页 |
·透明度的测定 | 第25-26页 |
·直链淀粉含量的测定 | 第26-27页 |
·胶稠度的测定 | 第27页 |
·糊化温度的测定(碱消值法) | 第27-28页 |
·统计分析方法 | 第28-29页 |
结果与分析 | 第29-57页 |
1 第一套材料的结果与分析 | 第29-48页 |
·杂交组合稻米品质性状的表现 | 第29页 |
·两系杂交稻稻米各品质性状的杂种优势表现 | 第29-34页 |
·杂交组合稻米品质性状的平均表现 | 第29-30页 |
·两系杂交稻稻米各品质性状的竞争优势表现 | 第30-32页 |
·组合品质性状的超父优势分析 | 第32-34页 |
·两系杂交稻稻米品质性状的配合力分析 | 第34-41页 |
·不同杂交组合稻米品质性状的配合力方差分析 | 第34-35页 |
·两系杂交稻亲本米质性状的一般配合力效应分析 | 第35-37页 |
·两系杂交稻亲本特殊配合力方差分析 | 第37-38页 |
·36个组合特殊配合力效应分析 | 第38-41页 |
·亲本一般配合力(GCA)和组合特殊配合力(SCA) | 第41页 |
·两系杂交稻亲本品质性状的分类 | 第41-43页 |
·各品质性状的遗传力表现 | 第43-44页 |
·稻米品质性状的相关性分析 | 第44-48页 |
·两系杂交稻稻米品质性状间的相关性 | 第44-45页 |
·两系杂交稻与亲本稻米品质性状的关系 | 第45-47页 |
·两系杂交稻产量性状与品质性状的关系 | 第47-48页 |
2 第二套材料的结果与分析 | 第48-57页 |
·两系杂交稻品质性状的配合力分析 | 第48-54页 |
·两系杂交稻品质性状的配合力方差分析 | 第48-49页 |
·两系杂交稻亲本品质性状的一般配合力效应分析 | 第49-51页 |
·两系杂交稻亲本特殊配合力方差分析 | 第51-53页 |
·90个组合特殊配合力效应分析 | 第53-54页 |
·90个组合各品质性状的竞争优势表现 | 第54-55页 |
·稻米品质性状的相关性分析 | 第55-57页 |
·碾磨品质性状间及其与其他品质性状的相关性 | 第55-56页 |
·外观品质性状间及其与其他品质性状的相关性 | 第56页 |
·蒸煮品质性状间及其与其他性状的相关性 | 第56-57页 |
讨论 | 第57-59页 |
1 两系杂交稻品质性状的改良 | 第57页 |
2 关于杂交稻品质性状的配合力和遗传力问题 | 第57-58页 |
3 两系杂交稻品质性状的相关关系 | 第58页 |
4 两系杂交稻稻米品质与产量的关系 | 第58页 |
5 亲本在优质两系杂交稻选育中的地位 | 第58-59页 |
参考文献 | 第59-66页 |
致谢 | 第66-67页 |
附表1:不同杂交稻稻米与国家优质米标准的比较 | 第67-69页 |
附表2:36个组合主要农艺性状在武汉的平均表现 | 第69-70页 |
附表3:90个组合11个品质性状的平均表现 | 第70-73页 |
附表4:30个父本的11品质性状的平均表现 | 第73-74页 |
附表5:90个组合的11个性状的特殊配合力效应 | 第74-77页 |
附表6:90个组合品质性状的竞争优势表现(以扬两优6号为对照) | 第77-78页 |
续附表6:90个组合品质性状的竞争优势表现(以两优培九为对照) | 第78-79页 |
续附表6:90个组合品质性状的竞争优势表现(以金优207为对照) | 第7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