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8页 |
Abstract | 第8-10页 |
1 文献综述 | 第10-18页 |
·三系杂交水稻的优缺点 | 第10-11页 |
·籼型三系不育系研究现状 | 第11-12页 |
·我国籼型三系不育系研究现状 | 第11页 |
·国外三系不育系研究进展 | 第11-12页 |
·国内三系不育系的类型 | 第12-14页 |
·野败型不育系 | 第12页 |
·矮败型不育系 | 第12页 |
·冈型不育系 | 第12-13页 |
·D型不育系 | 第13页 |
·印尼水田谷型不育系 | 第13页 |
·红莲型不育系 | 第13页 |
·K-型不育系 | 第13页 |
·包台型不育系 | 第13页 |
·滇型不育系 | 第13-14页 |
·三系杂交水稻育种理论研究 | 第14页 |
·三系杂交水稻杂种优势的利用 | 第14-18页 |
·三系杂交水稻存在的问题 | 第14-15页 |
·三系杂交水稻的配合力分析 | 第15-17页 |
·三系杂交水稻选育对策 | 第17-18页 |
·加强特异性育种材料的发掘和创新 | 第17页 |
·利用分子技术选育三系不育系 | 第17-18页 |
2 研究目的和意义 | 第18-19页 |
3 材料和方法 | 第19-22页 |
·实验材料 | 第19-20页 |
·不育系材料 | 第19页 |
·用于配合力分析的恢复系材料 | 第19页 |
·用于组合测配的恢复系材料 | 第19-20页 |
·实验方法 | 第20-22页 |
·生育特性和主要农艺性状的观察 | 第20页 |
·生育特性观察 | 第20页 |
·主要农艺性状考察 | 第20页 |
·不育系的花粉育性和自交不育度的观测 | 第20-21页 |
·武汉自然条件下的花粉育性和自交不育度的动态观察 | 第20-21页 |
·海南自然条件下的花粉育性和自交不育度的动态观察 | 第21页 |
·开花习性观察 | 第21页 |
·配合力分析和强优势组合选育 | 第21-22页 |
·第一批组合的配合力分析 | 第21-22页 |
·第二批组合的配合力分析 | 第22页 |
·新组合测配和强优势组合选育 | 第22页 |
·稻米品质分析 | 第22页 |
4 结果与分析 | 第22-81页 |
·生育特性和主要农艺性状的分析 | 第22-27页 |
·武汉自然条件下5个不育系的生育特性表现 | 第22-24页 |
·主要农艺性状表现 | 第24-27页 |
·5个不育系的育性特性研究 | 第27-31页 |
·武汉自然条件下5个不育系的育性表现 | 第27-30页 |
·海南自然条件下5个不育系的育性表现 | 第30-31页 |
·武汉自然条件下5个不育系的开花习性观察 | 第31-34页 |
·开花历期 | 第31页 |
·开花动态和花时分布动态 | 第31-33页 |
·柱头外露率和包颈率表现 | 第33页 |
·张颖特性的表现 | 第33-34页 |
·配合力分析和强优势组合选育 | 第34-81页 |
·第一批组合配合力分析 | 第34-56页 |
·农艺性状的配合力方差分析 | 第34页 |
·亲本农艺性状的一般配合力效应和特殊配合力方差分析 | 第34-39页 |
·25个组合农艺性状的特殊配合力效应分析 | 第39-41页 |
·25个组合农艺性状的竞争优势分析 | 第41-43页 |
·25个组合农艺性状的超父优势分析 | 第43-45页 |
·品质性状的配合力方差分析 | 第45页 |
·亲本品质性状的一般配合力效应和特殊配合力方差分析 | 第45-50页 |
·25个组合品质性状的特殊配合力效应分析 | 第50-52页 |
·25个组合品质性状的竞争优势分析 | 第52-54页 |
·25个组合品质性状的超父优势分析 | 第54-56页 |
·第二批组合配合力分析 | 第56-79页 |
·农艺性状的配合力方差分析 | 第56-57页 |
·亲本农艺性状的一般配合力效应和特殊配合力方差分析 | 第57-61页 |
·30个组合农艺性状的特殊配合力效应分析 | 第61-63页 |
·30个组合农艺性状的竞争优势分析 | 第63-65页 |
·30个组合农艺性状的超父优势分析 | 第65-67页 |
·品质性状的配合力方差分析 | 第67-73页 |
·30个组合品质性状的特殊配合力效应分析 | 第73-75页 |
·30个组合品质性状的竞争优势分析 | 第75-77页 |
·30个组合品质性状的超父优势分析 | 第77-79页 |
·强优势组合选育 | 第79-81页 |
5 讨论 | 第81-86页 |
·5个质核互作型不育系的评价 | 第81-83页 |
·华108A | 第81页 |
·62048A | 第81页 |
·62066A | 第81-82页 |
·62046A | 第82页 |
·1623A | 第82-83页 |
·强优势组合评价 | 第83页 |
·华108A/YR6086-18 | 第83页 |
·华108A/华恢150 | 第83页 |
·华108A/华恢237 | 第83页 |
·开花习性的研究 | 第83-84页 |
·关于配合力和杂种优势的分析 | 第84-86页 |
参考文献 | 第86-89页 |
致谢 | 第89-90页 |
附录1: 测配的103个恢复系亲本 | 第90-91页 |
附录2: 25个杂交组合主要农艺性状在武汉的平均表现(2007) | 第91-92页 |
附录3: 25个杂交组合主要稻米品质性状在武汉的平均表现(2007) | 第92-93页 |
附录4: 30个杂交组合主要农艺性状在武汉的平均表现(2008) | 第93-94页 |
附录5: 30个杂交组合主要稻米品质性状在武汉的平均表现(2008) | 第9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