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谢 | 第1-6页 |
摘要 | 第6-8页 |
Abstract | 第8-15页 |
1 绪论 | 第15-39页 |
·问题的提出 | 第15-17页 |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7-31页 |
·煤炭自燃机理研究现状 | 第17-18页 |
·煤的分子结构研究现状 | 第18-22页 |
·煤吸附与自燃理论研究现状 | 第22页 |
·煤自燃难易判定方法 | 第22-24页 |
·预防煤炭自燃的阻化机理研究 | 第24-25页 |
·煤中的活性基团与阻化剂形成配合物研究 | 第25-31页 |
·论文的研究内容 | 第31-32页 |
参考文献 | 第32-39页 |
2 理论和研究方法 | 第39-62页 |
·研究煤炭自燃的量子化学理论 | 第39-40页 |
·Schr(o|¨)dinger 方程及近似 | 第40-41页 |
·分子轨道理论 | 第41-42页 |
·电子相关与多体微扰理论 | 第42-44页 |
·电子相关能 | 第42-43页 |
·组态相互作用理论 | 第43-44页 |
·密度泛函理论 | 第44-50页 |
·Kohn-Sham 方程 | 第45-47页 |
·Hohenberg-Kohn 变分 | 第47-48页 |
·Lee-Yang Parr 的局域密度r 近似(LDA) | 第48-50页 |
·振动频率的计算 | 第50-53页 |
·转动能量 | 第50-51页 |
·振动能量及量子化处理 | 第51-53页 |
·配位化学理论 | 第53-60页 |
·基本概念 | 第53-54页 |
·配合物中的化学键理论 | 第54-60页 |
参考文献 | 第60-62页 |
3 煤表面的化学结构模型的建立 | 第62-77页 |
·煤结构的红外光谱实验 | 第62-65页 |
·红外光谱图谱 | 第62-63页 |
·实验煤样红外光谱图谱官能团归属 | 第63-64页 |
·基于氧化反应煤分子基本结构单元的化学结构建立 | 第64-65页 |
·煤表面活性基团的几何构型 | 第65-73页 |
·煤分子含 N 活性基团结构 | 第65-68页 |
·含 P 活性基团煤分子结构的几何构型及净电荷布局 | 第68-71页 |
·含 S 活性基团煤分子结构的几何构型及净电荷布局 | 第71-73页 |
·本章小结 | 第73-75页 |
参考文献 | 第75-77页 |
4 Ca~(2+)与含N 活性基团形成的配合物 | 第77-106页 |
·Ca~(2+)与含N 活性基团形成二配体 | 第77-84页 |
·配合物的几何结构 | 第77-79页 |
·分子前沿轨道能量和稳定性分析 | 第79-82页 |
·自然键轨道分析 | 第82-83页 |
·净电荷布居及电荷转移 | 第83-84页 |
·Ca~(2+)与含N 活性基团形成三配体 | 第84-94页 |
·配合物的几何结构 | 第84-89页 |
·分子前沿轨道能量和稳定性分析 | 第89-91页 |
·自然键轨道分析 | 第91-92页 |
·净电荷布居及电荷转移 | 第92-94页 |
·Ca~(2+)与含N 活性基团形成四配体 | 第94-104页 |
·配合物的几何结构 | 第94-98页 |
·分子前沿轨道能量和稳定性分析 | 第98-101页 |
·自然键轨道分析 | 第101-102页 |
·净电荷布居及电荷转移 | 第102-104页 |
·本章小结 | 第104-106页 |
5 Ca~(2+)与煤表面含S 活性基团形成的配合物 | 第106-137页 |
·Ca~(2+)与含S 活性基团形成二配体 | 第106-114页 |
·配合物的几何结构 | 第106-110页 |
·分子前沿轨道能量和稳定性分析 | 第110-112页 |
·自然键轨道分析 | 第112-113页 |
·净电荷布居及电荷转移 | 第113-114页 |
·Ca~(2+)与含S 活性基团形成三配体 | 第114-124页 |
·配合物的几何结构 | 第114-119页 |
·分子前沿轨道能量和稳定性分析 | 第119-121页 |
·自然键轨道分析 | 第121-123页 |
·净电荷布居及电荷转移 | 第123-124页 |
·Ca~(2+)与含S 活性基团形成四配体 | 第124-136页 |
·配合物的几何结构 | 第124-129页 |
·分子前沿轨道能量和稳定性分析 | 第129-132页 |
·自然键轨道分析 | 第132-134页 |
·净电荷布居及电荷转移 | 第134-136页 |
·本章小结 | 第136-137页 |
6 Ca~(2+)与含P 活性基团形成的配合物 | 第137-170页 |
·Ca~(2+)与含P 活性基团形成二配体 | 第137-147页 |
·配合物的几何结构 | 第137-140页 |
续表6.3 | 第140-141页 |
续表6.3 | 第141-142页 |
续表6.3 | 第142页 |
·分子前沿轨道能量和稳定性分析 | 第142-144页 |
·自然键轨道分析 | 第144-145页 |
·净电荷布居及电荷转移 | 第145-147页 |
·Ca~(2+)与含P 活性基团形成三配体 | 第147-156页 |
·配合物的几何结构 | 第147-151页 |
·分子前沿轨道能量和稳定性分析 | 第151-153页 |
·自然键轨道分析 | 第153-154页 |
·净电荷布居及电荷转移 | 第154-156页 |
·Ca~(2+)与含P 活性基团形成四配体 | 第156-168页 |
·配合物的几何结构 | 第156-161页 |
·分子前沿轨道能量和稳定性分析 | 第161-164页 |
·自然键轨道分析 | 第164-166页 |
·净电荷布居及电荷转移 | 第166-168页 |
·本章小结 | 第168-170页 |
7 Ca~(2+)煤中的活性基团形成配合物的结构表征研究 | 第170-187页 |
·实验 | 第170-171页 |
·煤样采取与制备 | 第170页 |
·实验试剂和仪器 | 第170-171页 |
·配合物的合成 | 第171页 |
·煤与阻化剂形成配合物的红外光谱分析 | 第171-179页 |
·红外光谱实验 | 第171-176页 |
·红外谱图分析 | 第176-179页 |
·煤与阻化剂形成配合物的热重分析 | 第179-186页 |
·热重实验 | 第179-183页 |
·热重实验分析 | 第183-186页 |
·本章小结 | 第186-187页 |
参考文献 | 第187-188页 |
8 结论与展望 | 第188-191页 |
·结论 | 第188-189页 |
·展望 | 第189-191页 |
作者简介 | 第191-193页 |
学位论文数据集 | 第193页 |